上午时分,活动在明亮的书房内准时开始。志愿者们首先进行了一对一的课业辅导。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学习特点,实践团队制定了差异化的辅导方案。低年级学生以基础知识点巩固为主,通过趣味性教学方式强化识字、计算等基本能力;高年级学生侧重培养解题技巧和知识迁移能力,志愿者们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将抽象概念与生活实际相结合,帮助参与者建立知识联系。
“这道数学题可以想象成我们分糖果的场景...”蒋女士正在耐心地为一名二年级学生讲解除法概念。类似的场景在书房的各个角落上演,志愿者们用生动形象的方式化解了一个个学习难点。据观察,经过近两小时的辅导,大多数孩子都完成了当天的作业任务,部分学生还主动要求增加练习内容。

图为志愿者辅导孩子完成练习。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宋沁屿 摄
午休过后,活动进入创意绘画环节。志愿者们提前准备了丰富的绘画材料,以"我眼中的家乡"为主题引导孩子们自由创作。活动现场,孩子们或坐或趴,全神贯注地将自己的想象呈现在画纸上。有的描绘了无锡标志性的太湖风光,有的画出了未来城市的科幻场景,还有的将红色元素融入作品之中。"我想画一个英雄保护我们的城市。"一名小男孩向志愿者解释他的创作构思。在绘画过程中,志愿者们不仅提供技术指导,更注重鼓励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想法。刘女士表示,这样的艺术创作既能培养审美能力,又能激发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图为志愿者宋沁屿辅助孩子完成绘画作品。中国青年网通讯员 戴欣彤 摄
下午3时,书房内灯光渐暗,红色主题观影活动正式开始。团队精选的无锡地方红色故事宣传片,生动展现了这片土地上的革命历史和英雄人物。当屏幕上出现无锡抗日青年流亡服务团的珍贵影像时,现场一片肃静。影片结束后,志愿者们组织孩子们分享观后感,引导他们思考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那些哥哥姐姐真勇敢,我要向他们学习。"一位五年级学生这样说道。据孙先生介绍,选择地方红色题材影片是希望孩子们能够从身边的历史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家国情怀。
活动来到最后一个环节——阅读分享。志愿者们根据孩子们的年龄和兴趣,精心挑选了各类图书。科普读物、文学经典、历史故事等不同类型的书籍整齐摆放在特设的阅读区,供孩子们自由选择。在随后的共读时间里,书房内弥漫着浓厚的阅读氛围。志愿者们时而为低年级学生讲解绘本内容,时而与高年级学生探讨名著深意。"为什么星星会发光?""这个故事的主人公后来怎么样了?"面对孩子们天马行空的问题,志愿者们总是耐心解答。阅读过程中,不少孩子被书中的情节深深吸引,主动要求延长阅读时间。活动临近结束时,许多孩子仍沉浸在书的世界里,不愿放下手中的图书。
在实践过程中,志愿者们通过观察和记录,系统性地掌握了各年龄段青少年的认知特点和学习需求。许多志愿者表示这种实地接触让他们对发展心理学和教育学的理论知识有了更直观的理解。特别是针对不同学段学生采取差异化教学方法的过程,使他们对因材施教原则有了更深切的体会,此次实践不仅为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暑期活动,也让他们收获了宝贵的实践经验。通过近距离接触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志愿者们对青少年教育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可以将把这次实践的经验运用到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