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室被划分成三个学习区域。上午九点的语文辅导区,志愿者宋女士正带领孩子们走进文字的奇妙世界,引导孩子们通过图文对照理解字词含义。当讲解到 “潺潺” 一词时,她不仅画出山间流淌的小溪,还播放了溪水流动的音频。孩子们闭上眼睛,听着 “哗哗” 的水声,嘴里跟着念叨:“潺潺的小溪,就像在唱歌。”面对"蜿蜒"这类较难理解的词语,宋女士用彩笔画出曲折的山路,山间云雾缭绕,小路若隐若现。“大家看,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就像一条小蛇在爬行,这就是‘蜿蜒’。”孩子们小声跟着重复:“蜿蜒,蜿蜒的小路。”一个小女孩反复临摹生字,志愿者刘女士在旁纠正笔画顺序,她轻轻蹲下身,手指点着田字格:“‘巍’字的山字旁要写得窄一些,竖折竖要稳稳托住右边。”当她完整写出"巍峨"二字时,眼神中闪烁着欣喜。数学辅导区域充满思维碰撞的氛围。志愿者孙先生将行程问题等题目用积木搭建模型演示空间关系。在一道路程的变式题前,几个孩子围坐讨论,有人在草稿纸上画图,有人尝试用方程列式。当一位小男孩用假设法解出答案时,其他孩子都不由自主地为他鼓掌。英语学习角里,面对有挑战性的语法句式,志愿者蒋女士用不同颜色标记词性,将复杂的时态变化编成口诀。孩子们跟读时,戴女士逐个纠正发音,帮助他们掌握爆破音、连读等技巧。
绘画环节,孩子们的创意如泉涌。一位小女孩在城市书房的屋顶画上了巨大的向日葵,每一片花瓣都涂得鲜艳夺目,她认真地和旁边的志愿者分享:“这样,书房里就永远有阳光啦。” 还有位孩子把书房画成了一艘宇宙飞船,里面的书架变成了火箭推进器,他挥舞着画笔兴奋地讲述:“我的书房可以飞到太空,和外星人一起看书!” 一位小男孩在完成立体书房画作后,还细心地在旁边画了几个正在读书的小人,他们的表情各异,有微笑的,有皱眉思考的,仿佛真的沉浸在书的世界里。这时,旁边的小朋友也被他的画作吸引,纷纷围过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讨论着如何让这幅画更加精彩。

图为实践队在支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戴欣彤 摄
午休过后,活动室的投影幕布亮起无锡红色故事宣传片。当画面出现革命先辈在艰苦环境中坚持斗争的场景,许多孩子不自觉地挺直了腰板,眼神中满是敬佩。有的孩子还轻轻攥紧了拳头,仿佛要与先辈们一起战斗。影片结束后的讨论环节,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女孩分享道:“我爷爷也参加过抗美援朝,他给我讲过很多打仗的故事。” 其他孩子纷纷凑过来,活动室里的讨论声越来越热烈。有个小男孩说起自己参观过的革命纪念馆,描述着里面陈列的武器和照片,说得绘声绘色,周围的小伙伴们都听得入了神。
最后两小时是自由阅读与互动时间。社区书架上摆满童话、科普、历史等各类书籍,孩子们挑选心仪的读物后,或倚在软垫上阅读,或与志愿者并排而坐。志愿者们穿梭在孩子们中间,时而解答阅读中的疑问,时而听他们分享自己喜欢的情节。一个捧着恐龙科普书的小男孩,拉着志愿者讲述恐龙灭绝的猜想,两人展开了一场热烈的探讨。

图为实践队在支教。中国青年网通讯员戴欣彤 摄
不知不觉已是夕阳西下,活动逐渐步入尾声。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卷起绘画作品,将书籍按类别放回书架。志愿者们整理着散落的文具和资料,回想起课堂上孩子们专注的神情、绘画时迸发的创意、观影时凝重的表情、阅读时沉浸的神态,嘴角不自觉上扬。这场从晨光到夕阳的学习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环节,为孩子们搭建起学业提升、艺术创作与文化学习的平台,也让社区活动室成为充满活力的成长乐园。

中国青年网通讯员宋沁屿、孙傲君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