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辅导青少年的课业时,面对小朋友的各种课业问题,实践成员化身“小老师”,针对其在语文、数学、英语等多学科的学习途中遇到的疑难问题进行细心讲解和耐心辅导。通过知识点的传授、重点与难点的讲解与辨析,培养青少年的思维能力。实践成员根据每位小朋友的学习进度、理解能力与方法习惯等针对性的制定辅导方案,实现“一对一精准帮扶”。个性化辅导同时也帮助促进辅导效果最大化。在作业辅导中,实践成员有侧重地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的展开差异化辅导:面对难以理解深入、抽象概念问题的低年级学生,实践成员灵活运用生活化的解答方式,如面对简单的数字加减基本运算问题,成员使用现实的物品做演示,使得小朋友能够直观得出结果,并将其转换为应用题来解决;面对有一定思维逻辑能力的高年级学生,实践成员采用引导的方式,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引发同学们思考,同时也鼓励学生勇于探索不同的解题思路。小朋友解开问题获得答案时豁然开朗的表情,也是其不懈探索的体现,实践成员也在答疑解惑间实现价值。
随后,实践小队组织了读书分享交流会。小朋友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各自近期阅读的书籍。一位同学讲述着《小王子》里蕴含的各种哲思,向朋友们绘声绘色地形容着奇幻世界与他所联想的各色人或事;一位小朋友自告奋勇地分享起他看的《林兰英》,他讲述着科学家先辈的卓越贡献,当实践成员问到林兰英女士有什么品质值得他铭记,他不假思索地说出“探索精神”。在活跃小朋友们积极发言的煽动下,其他同学们也被带动起来,纷纷分享着自己最近在阅读的图书,同时也向朋友们推荐着这些书,同样读过这本书的孩子们也在听到书名之后兴奋起来,或认同他的观点,或提出自己不一样的看法。实践成员认真倾听着活跃的小朋友的发言,也在默默鼓励着害羞的小朋友大胆发言,随着小朋友们的共同兴趣被打通,场面一度热闹异常。

图为实践队在支教。宋沁屿 摄
时间来到下午,实践成员放映了《放牛班的春天》这一经典影史,这是一部有关于教育的电影,马修老师用爱心呼唤学生的梦想、用音乐敲击学生的心灵,平凡人以善意点亮他人的生命之光,这也是最令小朋友们动容的画面。小朋友们对其中情节反复咀嚼,对其尚且无法明白的地方悄悄记下,又将震撼心灵的地方铭刻。电影结束后,实践成员还来不及组织小朋友进行交流活动,他们便已然自行分享起来自己的观影体验。一位小朋友在分享会上谈到了“理解”与“尊重”的意义,被社会所定义的“问题学生”在马修老师的帮助下,一步步形成自我认同。当实践成员问到“那些合唱的孩子们后来为什么变了”的时候,小朋友们不由自主地讨论起来,有人认可老师的帮助,有人肯定音乐的作用,还有人提及兴趣、信任、尊重等特质带来的改变。实践成员将影视文学作品与小朋友的思想道德建设联系起来,逐步引导小朋友去思考人生的意义,也在此次分享会上促进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图为宋沁屿与小朋友们观影。孙傲君 摄
在分享会上,无论是书籍还是影视,不同类型、不同形式的文艺作品都能从不同的角度给予小朋友不一样的感受。对于小朋友而言,搭建起一个学习互助平台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实践成员而言,他们也在帮助小朋友的同时收获了幸福感与认同感。此次活动不仅是为小朋友带去了知识与道德指引,也是传递着平等交流的理念,实践团队以实践行动贯彻着志愿者的奉献精神,并以此热情在自身学习上不断精进,并以更好的状态回报社会。

图为实践成员与小朋友们合影。孙傲君、宋沁屿 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