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蒙光谱中的多维实践——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深度纪实
2025年7 月 3 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红心研墨” 团队走进无锡市锡山区港下城市书房,围绕儿童学业提升、艺术启蒙与红色文化浸润,打造集 “词语情境教学、数学互动推演、创意绘画创作、红色故事观影、自由阅读分享” 于一体的沉浸式实践场景,助力十余名孩子在多元体验中收获成长。
情景还原,语法拆解
上午九点,活动室的语文辅导区里,志愿者宋女士正用多媒体手段讲解词语。讲到 “潺潺” 时,她先画山间溪流,再播放流水音频:“闭上眼睛,想象小溪从身边流过。” 穿粉色裙子的小女孩跟着音频念:“潺潺的小溪,像在唱歌。” 讲解 “蜿蜒” 时,她用彩笔勾勒曲折山路,山间点缀白雾:“这条弯弯曲曲的路,就是‘蜿蜒’。” 孩子们跟着复述,手指在桌上比划。志愿者刘女士在旁指导书写,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反复练习 “巍峨”,橡皮屑落满桌面,当他写出端正的字形时,抬头对刘女士笑了笑。数学辅导区域中,志愿者孙先生用积木演示行程问题。他将蓝色积木代表甲车,白色代表乙车,在桌面上移动:“两车速度分别为 60 和 80 公里 / 小时,同时出发 3 小时相遇,总路程是多少?” 穿条纹衫的男孩立刻画图,同桌的女孩用积木模拟。穿蓝背心的小男孩列出方程,解出答案时,其他孩子自发鼓掌。英语学习角里,志愿者蒋女士用彩色笔区分语法成分,将复杂句式编成口诀:“过去分词加‘ed’,完成时态表经历。” 孩子们跟读时,戴女士纠正发音,让他们感受爆破音。一个扎马尾的女孩反复练习 “started”,终于掌握连读,兴奋地拍打桌子。
想象飞扬,集体创作
创意绘画环节成为想象的舞台。穿黄色 T 恤的小女孩在画书房时,在屋顶添了巨大的向日葵:“向日葵跟着太阳,书房就有光。” 旁边的男孩将书房画成宇宙飞船,书架变推进器,书本变宇航员:“我要带外星人来读书。” 穿蓝色背带裤的小男孩画完书房后,在角落画了三个读书的人: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个男孩,神态各异。他的画吸引了其他孩子,大家建议添加彩虹、会飞的书,画纸上渐渐充满奇幻元素。
专注聆听,故事分享
午后的投影幕布亮起时,孩子们自动坐成整齐的方阵。当画面中革命先辈在煤油灯下缝补军装,穿绿色背心的男孩下意识挺直腰板,手指绞着衣角。影片结束后的分享环节,扎麻花辫的女孩从书包掏出布包:“这是爷爷的抗美援朝纪念章,他说冬夜行军时,冻掉的脚趾甲能装满搪瓷缸。” 旁边男孩举起手机里的纪念馆照片,放大展示补丁摞补丁的军装:“讲解员说,这衣服里缝着战士写的血书。” 志愿者轻轻展开泛黄的书信复印件,孩子们的脑袋立刻凑成圆圈,当读到 “等胜利了,要让娃娃们都有书读” 时,阳光穿过百叶窗,在他们胸前的红领巾上投下斑驳光斑,像撒了把碎金。
围观点讨,参与科普
自由阅读时间,孩子们挑选书籍阅读。穿恐龙 T 恤的小男孩正与志愿者 “对峙”。他指着《恐龙灭绝之谜》的陨石插图,袖口的霸王龙刺绣随动作龇牙:“小行星撞地球后,灰尘遮天蔽日!” 志愿者翻开火山活动的书页,指尖划过岩浆剖面图:“但德干暗色岩省的火山喷发持续了百万年。” 争论声引来 “增援”—— 穿粉色发卡的女孩举着《十万个为什么》:“我在书里看到过,可能是双重灾难!” 有人搬来积木模拟陨石撞击,蓝色积木 “陨石” 砸在白色积木 “火山” 上,倒塌的积木堆里,不知谁偷偷放了只塑料恐龙,它的尾巴还在 “地震” 中摇晃。夕阳将书架染成蜜糖色时,这场辩论仍在继续,窗台上的纸飞机被风吹起,掠过孩子们的头顶,仿佛要载着问题飞向星空。
结语: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整理物品,志愿者发现画纸背面写着 “今天知道了‘巍峨’的山”。这场活动通过多元设计,让孩子在知识、艺术与文化中成长,也让志愿者收获了实践经验。这场从晨光到夕照的活动,用词语的溪流、积木的轨道、画纸的翅膀和老照片的温度,在孩子们心中埋下求知的种子,而志愿者笔记本的最后一页,新添了行字迹:“教育不是注满水桶,而是点燃每个孩子眼里的火种。”
作者:朱瑶瑶 董露 来源:“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时间:2025-07-09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