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艺术红色三维浸润——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深度纪实

2025年7 月 3 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红心研墨” 团队在无锡市锡山区港下城市书房启动实践活动,聚焦儿童多维能力培养,通过 “声画同步教学 + 数学模型演示 + 创意绘画 + 红色观影” 等环节设计,为十余名孩子构建知识学习、艺术启蒙与红色基因传承的立体成长空间。
 

声画同步,动态推演

上午的语文辅导区,志愿者宋女士正以 “视听画” 结合的方式讲解词语。讲解 “潺潺” 时,她先在黑板画溪流,再播放水声音频:“听听,这是小溪流动的声音。” 穿粉色发卡的小女孩跟着音频轻念:“潺潺的小溪,像在说悄悄话。” 讲解 “蜿蜒” 时,她用彩笔勾勒曲折山路,山间点缀云雾:“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就是‘蜿蜒’。” 孩子们在桌面上空比划字形,志愿者刘女士在旁指导书写。一个扎马尾的小女孩反复练习 “巍峨” 二字,橡皮蹭破了纸,刘女士握住她的手示范:“山字旁窄一些,右边‘魏’要写得舒展。” 当女孩写出工整的字形时,眼睛亮了起来。数学辅导区域中,志愿者孙先生用积木演示行程问题。他将蓝色积木代表客车,白色积木代表货车,在桌面上模拟相遇过程:“两车同时从两地出发,速度分别是 50 和 60 公里 / 小时,2 小时后相遇,总路程怎么算?” 穿条纹衫的男孩立刻在草稿纸上画图,同桌的女孩用积木摆放位置。穿蓝背心的小男孩突然举手,列出综合算式,孙先生点头赞许,其他孩子围过来查看,发出 “哇” 的惊叹声。英语学习角里,志愿者蒋女士用彩色笔标注语法结构,将现在完成时编成口诀:“过去动作到现在,结果影响还存在。” 孩子们跟读时,戴女士纠正发音,让他们感受 “ed” 结尾的不同读法。一个戴眼镜的小男孩反复练习 “stopped”,终于掌握爆破音技巧,开心地拍了下手。
 

色彩斑斓,脑洞大开

创意绘画环节充满想象色彩。穿碎花裙的小女孩在画纸中央画书房,却在屋顶画了朵巨大的向日葵,花瓣用明黄和橙红渐变:“这样书房里就一直有阳光。” 旁边的男孩将书房画成宇宙飞船,书架变成火箭喷射器,书本化作星星:“我的书房能飞到外太空,和外星人分享故事。” 穿蓝色 T 恤的小男孩画完书房主体后,在角落添了几个读书的小人:有戴老花镜的爷爷,有抱玩偶的小女孩,还有托腮思考的少年。他的画作吸引了其他孩子,大家七嘴八舌提议添加元素,画纸上渐渐布满彩虹、会说话的书本和飞翔的书签。
 

神情庄重,代际传承

午后的红色观影环节,当宣传片播放革命先辈的奋斗场景时,许多孩子坐直身体,表情严肃。影片结束后,扎麻花辫的女孩轻声说:“我爷爷参加过战争,他说粮食不够时只能吃树皮。” 另一个男孩接过话:“我去过纪念馆,看到过他们用过的煤油灯。” 孩子们围在一起,轮流讲述长辈的故事,志愿者在旁补充历史细节,活动室里弥漫着庄重的氛围。
 

群书围讨,科学激辩

自由阅读时间,孩子们从书架挑选书籍,或坐或卧阅读。穿恐龙图案 T 恤的小男孩王浩拽住志愿者的袖口,怀里的《恐龙灭绝之谜》险些滑落:“姐姐你看!这里说小行星撞出了超级火山,灰尘把太阳挡住了,恐龙就饿死了!” 他的手指重重戳着画面中遮天蔽日的尘埃云,袖口的恐龙刺绣随着动作微微晃动。志愿者翻开另一页,火山喷发的剖面图上,橙红色岩浆顺着地层裂缝蔓延:“但这个理论说火山活动释放的气体改变了气候,你看这火山灰覆盖的面积……” 两人的争论声越来越大,引得邻座几个孩子抱着书本凑过来,穿粉色发卡的小女孩举着《十万个为什么》:“我在这本书里看到过,恐龙灭绝可能还有其他原因!”两人对着科普书插图争论不休,引来其他孩子加入。


结语: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将书籍归位,志愿者整理画具时,发现一张画纸背面用铅笔写着 “今天学了‘蜿蜒’的小路”。这场活动通过精心设计的环节,让孩子们在知识学习、艺术创作与文化浸润中收获成长,也让志愿者在基层服务中积累了教育实践经验。
 
作者:朱瑶瑶 董露 来源:“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时间:2025-07-09 关注: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