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赋能成长——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深度纪实
2025年7 月 3 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红心研墨” 团队走进无锡市锡山区港下城市书房,以 “学业辅导 、 兴趣培养 、 红色传承” 三位一体模式,为十余名孩子打造沉浸式成长场景。活动通过语数英分科教学、创意绘画、红色观影及自由阅读等多元环节,让知识启蒙与艺术探索在书香空间中交融共生。
视听结合,思维碰撞
上午九点,城市书房的活动室被划分为三个学习区域。语文辅导区里,志愿者宋女士正以 “视听结合” 的方式讲解词语。当阐释 “潺潺” 一词时,她在黑板上勾勒出山间溪流的简笔画,同时播放溪水流动的音频。孩子们闭上眼睛,听着 “哗哗” 的水声,有个穿粉色发卡的小女孩小声念叨:“潺潺的小溪像在唱歌。” 讲解 “蜿蜒” 时,宋女士用彩笔描绘曲折的山路,山间云雾用白色粉笔点染,小路以黄色曲线勾勒:“这条弯弯曲曲的小路,像小蛇爬行,就是‘蜿蜒’。” 孩子们跟着复述,手指在桌面上空比划字形。角落里,扎马尾的小女孩正临摹 “巍峨” 二字,志愿者刘女士蹲下身,用红色铅笔在田字格中示范:“山字旁要窄,竖折竖要托住右边。” 当女孩完整写出端正的字形时,眼睛亮了起来,嘴角扬起微笑。数学辅导区域充满思维碰撞的氛围。志愿者孙先生用蓝色和白色积木搭建行程问题模型,演示两车相遇的空间关系。在一道变式题前,穿条纹衫的男孩趴在桌上画图,同桌的女孩用积木模拟车辆移动。“假设甲车先开半小时,路程怎么算?” 孙先生引导提问,穿蓝背心的小男孩突然举手,在草稿纸上列出方程,其他孩子凑近查看,当他解出答案时,周围响起掌声。英语学习角中,志愿者蒋女士用彩色马克笔标注语法结构,将现在完成时态编成口诀:“过去动作到现在,结果影响很明显。” 孩子们跟读时,戴女士逐个纠正发音,用手示意爆破音的位置:“发‘t’时舌尖轻触上齿龈。” 戴眼镜的小男孩反复练习 “stopped” 的发音,终于掌握连读技巧,开心地向邻座展示。
妙笔生花,奇思妙想
绘画环节成为创意迸发的时刻。穿碎花裙的小女孩在画纸中央勾勒城市书房的轮廓,却在屋顶添上巨大的向日葵,花瓣用明黄和橙红渐变色涂抹:“这样书房里就永远有阳光。” 旁边的男孩将书房画成宇宙飞船,书架变形为火箭推进器,宇航员在书本间穿梭:“我的书房能飞到太空,和外星人看书。” 穿蓝色 T 恤的小男孩完成立体书房画作后,又在角落添了几个读书的小人:戴眼镜的老人、抱玩偶的女孩、托腮思考的男孩,神态各异。他的画吸引了其他孩子围观,有人建议添加彩虹跑道,有人提议画会说话的书本,讨论声中,彩笔在画纸上沙沙作响。
肃穆观影,往事追忆
午休后,活动室播放无锡红色故事宣传片。当画面出现革命先辈在草屋中研读文件的场景,穿绿色背心的男孩不自觉挺直腰板,小手攥成拳头。影片结束后,扎麻花辫的女孩分享:“我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他说打仗时只能吃炒面。” 旁边的男孩接过话头:“我去过革命纪念馆,看到过真的步枪。” 孩子们围坐在一起,七嘴八舌讲述长辈的故事,志愿者在旁倾听,偶尔指着宣传片中的老照片补充细节。
求知若渴,书香氤氲
自由阅读时间里,孩子们从社区书架挑选书籍,或倚在软垫上,或与志愿者并排而坐。穿恐龙图案 T 恤的小男孩捧着科普书,拉着志愿者讨论陨石撞击说:“书上说小行星撞地球,灰尘遮住太阳,恐龙就饿死了。” 志愿者翻开另一页,指着火山喷发的插图:“还有一种说法是火山活动改变气候。” 两人争论得面红耳赤,引得旁边的孩子也加入讨论。夕阳透过窗户,在书页上投下金色光斑,翻书声与低语声交织成安静的乐章。
结语:
活动结束时,孩子们小心翼翼卷起画作,将书籍按类别放回书架。志愿者整理文具时,发现画纸背面有孩子用铅笔写的 “今天学到了‘蜿蜒’”。这场从晨光到夕阳的活动,通过具象化的知识传递与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让城市书房成为孩子们成长的乐园,而志愿者们也在互动中完成了一次基层教育服务的实践。
作者:朱瑶瑶 董露 来源:“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时间:2025-07-09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