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场域的立体构建——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深度纪实
2025年7 月 3 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 “红心研墨” 团队于无锡市锡山区港下城市书房开展主题活动,以 “具象化教学 + 场景化体验” 为核心,通过语文情境式词语教学、数学模型互动演示、创意绘画创作、红色故事观影及自由阅读分享等环节,为十余名孩子搭建知识启蒙、艺术探索与文化传承的多维成长平台。
笔走龙蛇,镜前正音
上午九点,城市书房的活动室被划分成三个学习区域。语文辅导区里,志愿者宋女士正以 “情境还原法” 讲解词语内涵。当阐释 “潺潺” 一词时,她先在黑板上勾勒出青石溪涧的简笔画,随后播放经过剪辑的山溪流水音频,水流声中夹杂着卵石碰撞的轻响。“闭上眼睛,想象你们站在溪边,溪水从脚边流过。” 宋女士话音未落,穿粉色格子裙的小女孩已跟着音频节奏轻晃身体,嘴里念叨:“潺潺的小溪,像在哼歌。” 讲解 “蜿蜒” 时,她用棕色彩笔在黑板上画出缠绕山间的公路,并用白色粉笔点染晨雾:“这条路像丝带绕在山上,就是‘蜿蜒’。” 孩子们一边复述,一边用手指在桌面上描摹曲线,志愿者刘女士则在旁指导 “巍峨” 二字的书写 —— 她握着铅笔在田字格中演示:“山字旁要写得瘦高,右边‘魏’字的撇捺要像翅膀一样展开。” 穿蓝色背带裤的小男孩反复擦改三次后,终于写出结构端正的 “巍峨”,抬头时眼里闪着光亮。数学辅导区域弥漫着思维碰撞的氛围。志愿者孙先生用红白两色积木搭建行程问题模型,演示两车相向而行的动态过程。“甲车从 A 地出发,速度 50 公里 / 小时,乙车从 B 地出发,速度 60 公里 / 小时,同时行驶 2 小时后相遇,AB 两地相距多远?” 他将蓝色积木代表甲车,白色积木代表乙车,在桌面轨道上缓缓移动。穿条纹衫的男孩立刻在草稿纸上画出线段图,同桌的女孩则用积木模拟两车位置变化。“可以先算甲车走的路程,再算乙车的!” 穿绿背心的小男孩突然举手,在黑板上列出分步算式,当他算出总路程为 220 公里时,周围的孩子自发鼓起掌来,孙先生笑着递给他一枚星星贴纸。英语学习角中,志愿者蒋女士用彩虹色马克笔标注语法结构,将现在完成时态转化为口诀:“过去动作连现在,结果影响看得见。” 孩子们跟读时,戴女士手持小镜子,让每个孩子观察自己发音时的唇形变化:“发‘ed’时,注意舌尖轻触上齿龈。” 戴眼镜的小女孩反复练习 “visited” 的发音,终于掌握连读技巧,开心地向邻座展示自己的笔记本。
渐变色染,阅读宇宙
创意绘画环节成为孩子们释放想象力的舞台。穿黄色连衣裙的小女孩在画纸中央描绘城市书房的轮廓,却在屋顶处添上了层层叠叠的向日葵花瓣,明黄与橙红的渐变色铺满画面:“这样一来,不管晴天还是下雨,书房里都有阳光。” 旁边的男孩将书房主体画成宇宙飞船造型,书架变形为火箭推进器,每一格书架上都画着戴着宇航头盔的书本:“我的书房能飞到火星,和外星人交换故事书。” 穿灰色 T 恤的小男孩完成立体书房画作后,又在角落添加了微型读书场景 —— 戴老花镜的老人正指着书本微笑,扎羊角辫的女孩抱着玩偶书册,穿背带裤的男孩趴在地上托腮思考。他的画作吸引了其他孩子围观,有人建议添加会发光的彩虹阶梯,有人提议画长出翅膀的书签,讨论声中,彩笔在画纸上沙沙作响,渐渐形成一幅充满奇幻色彩的阅读宇宙。
煤油灯忆,补丁叙事
午休后,活动室的投影幕布亮起无锡红色故事宣传片。当画面呈现革命先辈在茅草屋中借着煤油灯研读文件的场景时,穿蓝色 T 恤的男孩下意识挺直腰背,小手紧紧攥住座椅边缘。影片结束后的讨论环节,扎麻花辫的女孩轻声分享:“我爷爷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他说冬天在雪地里行军,鞋子里全是冰碴。” 旁边的男孩立刻接过话头:“我去过市里的革命纪念馆,看到过战士们用的搪瓷缸,上面全是补丁。” 孩子们围坐在地毯上,轮流讲述从长辈处听来的故事,志愿者则轻轻翻开相册,指着泛黄的老照片补充细节,午后的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孩子们专注的脸庞上投下斑驳光影。
科普辩论,踮脚选书
自由阅读时间里,社区书架前热闹非凡。孩子们踮脚挑选心仪的读物,或倚在软垫上,或与志愿者并排而坐。穿恐龙图案 T 恤的小男孩捧着《恐龙灭绝之谜》,拉着志愿者讨论陨石撞击说:“书上说小行星撞地球后,灰尘把太阳遮住了,植物都死了。” 志愿者翻开另一页,指着火山喷发的插图:“还有一种说法是火山活动改变了气候,你觉得哪种更有可能?” 两人争论得面红耳赤,引得旁边的孩子也加入讨论,形成小小的科普辩论会。
结语:
夕阳西下时,孩子们小心翼翼地将绘画作品卷成筒状,把书籍按类别放回书架,志愿者整理画具时,发现一张画纸背面用铅笔写着:“今天知道了‘蜿蜒’的路和‘巍峨’的山。” 这场从晨光到暮色的实践活动,通过多维度的教育设计,让城市书房成为孩子们知识启蒙、艺术探索与文化浸润的成长乐园,而志愿者们也在互动中完成了基层教育服务的深度实践。
作者:朱瑶瑶 董露 来源:“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时间:2025-07-09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