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0日,山东大学 “网络解码,寻秘非遗” 调研团成员刘城源前往泉州传统木船制造工坊,与省级传承人黄振煌展开深度访谈,围绕泉州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传承现状、数字化困境及项目赋能路径等主题,进行全方位交流,探寻非遗传承的新可能。
黄振煌介绍,泉州传统木船制造技艺历史厚重,水密舱造船技术曾领先世界数百年,承载海上丝绸之路记忆,2014年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自父辈接触木船制造,从选料、加工到水密舱工艺,积累数十年经验,然而如今传承举步维艰:一方面,材料受限,30年前因木材采伐管控,传统大型木船建造基本停滞,只能靠船模延续;另一方面,传承断层,省级传承人仅4-5人,年轻人被高科技、高收入行业吸引,鲜少投身这耗时费力的传统手艺。
谈及传播现状,黄振煌坦言,目前木船技艺主要靠博物馆展览、政府定制船模维持热度,大众认知停留在多年前报道,缺乏系统传播渠道。虽有零星媒体关注,但多聚焦表面,未深入挖掘工艺价值,导致这门藏着海上丝路密码的技艺“养在深闺”。
聊到数字化需求,黄振煌直言痛点:传承人群体不懂技术,渴望专业工具助力。像非遗小助手若能3D建模,还原樟木、红木等选料特性,展示硬木加工难点、水密舱核心工艺,就能让大众直观感受;非遗管理系统可建传承人信息库,记录作品、技艺特点,辅助项目申报,解决手艺人不懂流程的难题;方言识别能收录“水密舱”“硬木选材”等闽南语术语,留住技艺“方言密码”。但当前缺乏适配的数字化工具,手艺人空有想法,难以转化。
被问及对年轻人用数字化创新木船传承的期待,黄振煌强调,数字化要保留传统精髓,像水密舱原理、木船“前翘后平”船型智慧,需融入流行元素,让年轻人通过互动体验(如VR造船、3D模拟航行)感受魅力,同时不能替代师徒口传心授,“游针”等针法必须师傅指导。他期待年轻人开发工具时,兼顾专业性与易用性,让手艺人“用得顺手”。
在非遗现代化创新方面,黄振煌建议,一方面从本地挖掘潜力,让泉州年轻人了解木船与海丝文化关联;另一方面呼吁跨界合作,目前仅靠手艺人“单打独斗”,若能联动文旅、科技企业,开发船模文创、航海主题数字体验,或能破局。但受限于资金、政策支持,大规模创新难以推进。
此次访谈让调研团对泉州传统木船制造技艺的传承困境与数字化需求,有了深刻认知。后续团队将结合“非遗地图”“非遗小助手”等项目工具,探索适配木船技艺的数字化方案,为古老非遗注入现代活力,助力其走出传承“深巷”。
作者:刘城源
来自单位:山东大学(威海)数学与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