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山东大学“网络解码,寻秘非遗”调研团成员胡辰昊走访安阳市文化广电体育旅游局,与非遗工作者围绕安阳非遗项目概况、数字化传承、现代化创新及政府支持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近距离了解这座古城非遗传承的现状与探索。
据介绍,安阳目前拥有七百多项非遗项目,道口烧鸡、彰德锦泰恒糕点等大众熟知的事物背后,其核心都是被保护的制作技艺。“比如锦泰恒糕点,糕点本身并非非遗,我们真正要守护的是那套手工制作流程,不能让老手艺断了根。” 访谈中,工作人员特别强调了非遗保护的核心是 “技艺传承”。
谈及现代数字技术在非遗传承中的应用,工作人员表示,面对部分非遗项目市场萎缩的现状,国家与省级层面正积极运用数字技术进行保护。“通过视频等方式全方位记录技艺,建成数字化档案,即便将来没人会做了,也能凭这些资料把技艺捡回来。” 不过他也指出,数字化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师徒口传心授,“像‘木书’制作这类技艺,很多细节必须人与人面对面教,才能真正掌握。”
在非遗现代化创新方面,工作人员认为,跨界合作与青年培养是关键,“希望全社会都来关注非遗,年轻人更要多接触、多学习,让老手艺传下去。” 目前,当地政府正通过加强非遗工坊、展示中心等阵地建设,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及新春民俗展等活动,吸引更多人尤其是青年群体参与。
对于政府支持力度,工作人员坦言,随着春节成为非遗项目,社会对非遗的关注度显著提升,国家与省级层面的资金支持不断加大,各部门、各阶层对非遗的支持力度也在持续增强。
此次走访让调研团对安阳非遗的传承路径、现实挑战与发展潜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为探索非遗与现代社会的融合之道提供了有益参考。
作者:胡辰昊
来自单位:山东大学(威海)数学与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