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9时许,在奔牛高级中学高一(3)班教室,随着清脆的上课铃声响起,宣讲正式开始。吴玮手持精心准备的讲稿,站在熟悉的讲台前,看着台下一张张青春洋溢的面孔,仿佛看到了三年前的自己。“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我们常州的历史星空中,有三颗格外明亮的星,他们用青春和热血书写了不朽的革命篇章。”开篇的话语瞬间吸引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原本略显躁动的教室迅速安静下来。
宣讲中,吴玮结合史料细节,生动还原了“常州三杰”的革命人生。在讲述瞿秋白翻译《国际歌》时,她着重介绍了“英特纳雄耐尔”一词的翻译历程,从词语的含义到背后蕴含的革命理想,层层深入。“瞿秋白先生在翻译时反复推敲,只为让这个词既准确又能传递出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随着讲解的推进,台下学生们纷纷点头,有的还拿出笔记本认真记录,笔尖划过纸面的沙沙声与窗外的蝉鸣交织在一起。
当讲到张太雷领导广州起义的英勇事迹时,吴玮特意放慢语速,通过描述起义中的关键场景,让学生们感受革命先烈的无畏精神。而在提及恽代英在黄埔军校培育革命火种时,她结合恽代英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思考青年一代的责任与担当。“薪火”团队事先还准备了历史图片和简短的文献资料,通过手机投屏展示在教室屏幕上,让抽象的历史变得更加直观可感。
最令人动容的环节,是讲述瞿秋白临终前的从容。“在长汀公园的凉亭下,瞿秋白先生自斟自饮,谈笑自若,最后安静地坐下,说‘此地甚好’。”话音刚落,教室里静得能听见电风扇的转动声。吴玮注意到,不少学生眼中泛起了泪光,靠墙的一名女生更是悄悄擦拭着眼角。这种无声的共鸣,让她更加坚信红色故事的感染力。
下课铃响时,学生们自发地轻轻鼓掌,掌声虽不热烈,却充满了敬意。“这节课让我对‘常州三杰’有了全新的认识,原来历史不是冰冷的文字,而是有温度的生命故事。”一个学生课后说道。吴玮表示,团队后续还将整理宣讲内容,制作成红色故事手册,发放给更多学生。
此次“薪火”团队的返校宣讲,不仅让红色文化以更贴近学生的方式得到传播,也让师范生们在实践中深化了对专业使命的理解。正如团队成员所说,他们将继续以青春之力,当好红色精神的“传声筒”,让革命先辈的崇高精神在新时代的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