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线起落间,木偶活灵活现;指尖流转处,非遗焕发新生。
8月31日,中国石油大学(华东)齐鲁机韵实践队走进山东莱西,专访莱西木偶戏第五代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莱西市木偶艺术团团长姜玉涛。从西汉大木偶的千年回响,到濒危技艺的“复活”之路,再到国际舞台的文化绽放,姜玉涛用三十余年的坚守与创新,为实践队员们展开了一幅莱西木偶戏的传承与发展画卷,也让青年学子深刻感受到传统非遗在当代的生命力。

溯源:西汉大木偶的千年基因,藏着莱西木偶的“根”
“要讲莱西木偶戏,得先从1978年那场震惊考古界的发掘说起。”采访伊始,姜玉涛从书架上取出一本泛黄的考古报告,指着书中西汉大木偶的图片,向实践队员们开启“历史课堂”。1978年,莱西岱墅村出土了两件西汉时期的大木偶,通高1.93米,由木条、竹片、丝线等构成,肢体可灵活转动——这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体型最大的木偶实物,被考古专家认定为“中国木偶艺术的鼻祖”。结缘:从电脑程序员化身“木偶的孩子”
“小时候看木偶戏,那些木偶活灵活现,一下就把我迷住了。”谈及与莱西木偶戏的缘起,姜玉涛眼神里仍闪着儿时的光亮。彼时,他只是被表演吸引的孩子,未料到这场相遇,会成为未来人生转变的伏笔。成年后投身计算机领域的他,将木偶戏封存在童年记忆,却不知文化基因早已埋下。
“遇到师傅倪奉先,得知这是莱西独有的文化,还快断档了,心里一下就慌了。”当姜玉涛知晓莱西木偶戏的“本土身份”与传承困境,计算机从业者的理性与文化传承的感性碰撞。“师傅说‘木偶艺术发源地不能没木偶戏’,这话像块石头压在心里,觉得必须为咱莱西的文化宝贝做些什么。”从想“帮忙”到决心接班,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唤醒了他的传承使命感。
创新:改进工艺,让木偶“又美又耐用”
“传统实心木偶,单一个头就有好几斤重。”姜玉涛回忆,过去莱西木偶多采用木头、树脂等实心材质制作,演员手持操纵杆表演时,往往要承受较大重量。“一场戏下来,演员胳膊又酸又麻,后半段动作很容易变形,影响演出效果。”更让他忧心的是,实心结构内部空间狭小,难以加装机关,木偶表情长期固定,逐渐难以吸引年轻观众,传承面临困境。
如何在保留传统韵味的基础上,让木偶戏更适应现代演出需求?姜玉涛开始琢磨材料与工艺的创新。“既要有韧性,能支撑木偶造型,又得轻便,还得留出装机关的空间。”经过反复试验,他将目光锁定在纸浆材料上,“纸浆成本低、易塑形,干透后重量轻,正好能解决这些问题。”
出海:国际舞台上,“中国木偶”的魅力打动世界
“莱西木偶戏不仅要‘活’在国内,还要‘走’到国外。”2010年,姜玉涛带领艺术团首次走出国门,赴韩国参加“亚洲非遗艺术节”,没想到一场演出就“火”了。
“当时我们演的是《梁山伯与祝英台》,没有一句台词,全靠木偶的动作和音乐表达情感。”姜玉涛回忆,当“梁山伯”与“祝英台”化作蝴蝶翩翩起舞时,台下外国观众纷纷起立鼓掌,还有观众冲上台,想近距离看看“会跳舞的木偶”。演出结束后,韩国非遗专家拉着他的手说:“没想到中国木偶能这么细腻地表达情感,这是‘无声的艺术,有声的感动’。”
展望:挑战与机遇并存,非遗传承“要守正更要创新”
谈及当下莱西木偶戏传承的挑战,姜玉涛坦言:“最大的挑战还是‘人才短缺’。虽然现在有年轻人加入,但能沉下心钻研技艺的不多,尤其是‘木偶制作’和‘提线表演’都需要长期积累,很多年轻人耐不住性子。”此外,非遗的“商业化平衡”也是难题——过度商业化会让木偶戏失去“本味”,但完全不商业化,又难以维持艺术团的运营。
不过,姜玉涛也看到了机遇:“国家越来越重视非遗保护,出台了很多扶持政策,比如我们艺术团被纳入‘非遗进校园’示范单位,每年能获得专项补贴;还有新媒体的助力,我们在抖音、快手发布的木偶戏短视频,很多年轻人通过视频了解并喜欢上木偶戏。”
实践队队长卢泽坤表示:“姜老师的故事让我们明白,非遗传承不是‘守旧’,而是‘守正创新’。作为青年一代,我们不仅要了解非遗,更要成为非遗的‘传播者’,用青春力量让传统技艺焕发新活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