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红色印记:志愿教学团队在新四军旧址的精神洗礼

    2025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走进横山革命纪念展。沿着蜿蜒的山路,踏入了这片承载着革命烽火记忆的土地。新四军第一支队旧址静静地矗立在群山环抱之中,青瓦灰墙的建筑带着岁月的痕迹,斑驳的砖墙、古朴的木窗,无声诉说着那段枪林弹雨的峥嵘岁月。
一、初抵旧址,肃然起敬
    踏入旧址区域, “横山革命纪念展”几个红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字体遒劲有力,仿佛历史的见证者,向每一位来访者传递着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实践队员自觉排成纵队,在镌刻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的石碑前停下脚步。石碑上,关于抗战精神的深刻阐述字字千钧,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到“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必胜信念”,每一行文字都直击人心,引发队员们的深思。
    “触摸石碑的那一刻,粗糙的石面下仿佛能感受到先辈们炽热的信仰在流淌。”一位实践队员在参观日志中写道,“这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参观,更像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们在静默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红色精神的可贵与沉重。”
二、探寻历史,走进往昔
    穿过铺满青苔的庭院,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展厅内的历史画卷徐徐展开。200余平方米的空间里,珍贵的文献资料、泛黄的老照片、复原的战斗场景错落有致,柔和的灯光打在展品上,营造出厚重的历史氛围,将实践队员瞬间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左侧的陈列区以时间为轴,详细展示了新四军第一支队的组建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在横山地区开展的抗日斗争。玻璃展柜中,一份1938年的《新四军第一支队活动简报》复印件字迹模糊却意义非凡,上面记载着部队初到横山时的兵力部署和群众工作开展情况。旁边的展台上,整齐摆放着战士们用过的物品:磨得发亮的军号、缝补多次的绑腿、缺了口的搪瓷缸……这些带着生活温度的物件,无声诉说着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
    一幅幅历史照片在墙上整齐排列,有战士们在田间地头学习的场景,有军民共同修建防御工事的画面,还有战斗胜利后朴实的笑脸。尽管照片已经泛黄,但战士们面容中透露出的坚毅丝毫未减,尽管身着破旧的军装,眼神中却闪烁着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实践队员小王是历史专业的学生,他指着一张伏击战前的合影说:“照片里的战士平均年龄不到25岁,和我们差不多大,却已经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这种担当让人敬佩。”
    在展厅中央,一尊高1.8米的新四军战士铜像巍然矗立。战士头戴军帽,帽檐下露出锐利的目光,手握钢枪,身姿挺拔如松,仿佛下一秒就要转身奔赴战场。铜像周围的展柜里,陈列着横山战斗的详细记载,包括伏击战的战术布局图、遭遇战的伤亡统计、战士们的战斗日记等。实践队员们认真阅读着每一段文字,时而驻足沉思,时而低声交流,仿佛置身于当年的战场,感受着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英勇与无畏。
    “看到这些实物,才能真正理解课本上‘艰苦卓绝’四个字的重量。”实践队员感慨道,“生锈的步枪、简陋的医疗包,还有战士日记里‘宁愿前进一步死,决不后退半步生’的誓言,都在告诉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三、交流感悟,铭记精神
     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们不时在展品前停下脚步,结合自身经历分享感悟。在“军民鱼水情”展区,一组当地群众为新四军送粮、疗伤的照片引发了热烈讨论。照片中,白发苍苍的大娘背着粮食穿过封锁线,年轻的姑娘们为伤员包扎伤口,这些画面让大家深受触动。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先辈们依然坚持抗日,甚至不惜牺牲生命,靠的不仅是坚定的信念,还有人民群众的支持,这种军民一心的力量太伟大了。”一位来自农村的实践队员感慨道,“现在我们做志愿教学,也要像先辈们那样,真正走进群众、服务群众。”
    讲解员站在“精神传承”板块前,指着墙上“新四军精神”的解读对实践队员说:“新四军精神的核心是听党指挥、服务人民、英勇善战、艰苦奋斗,说到底就是不怕吃苦、一心为民。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这种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遇到山区教学条件差、学生基础薄弱等困难时不退缩,切实为群众办实事,让更多孩子通过教育改变命运。”
     参观临近尾声时,团队在旧址庭院内的老槐树下举行了简短的总结会。这棵老槐树已有百年历史,树干上还留着当年炮火的疤痕,如今却枝繁叶茂。团队负责人站在先辈们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望着眼前的队员们,动情地说道:“今天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传承精神。新四军第一支队的战斗历程,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我们要以先辈为榜样,把心中的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支教岗位上多一份耐心,在育人工作中多一份责任,真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精神延续,砥砺前行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穿过树叶的缝隙,洒在旧址的建筑上,为这片革命热土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实践队员们恋恋不舍地踏上归程,不少人回头望向那座青瓦灰墙的建筑,试图将这里的一切刻进记忆。
回程路上,大家没有了来时的喧闹,都在默默回味着参观的所见所感。实践队员们纷纷表示,此次横山之行不仅是一次历史知识的学习,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通过实地参观、史料学习、交流感悟,大家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横山新四军第一支队旧址的参观学习,让志愿教学团队在追寻红色足迹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使命担当。未来,实践队员将带着这份精神力量,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于教育事业和社会服务中,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横山新四军第一支队旧址发展图前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傅文佳供图



图为衡山新四军第一支队旧址 游览新四军战斗过程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侍林婧供图
 
 
作者:秦蔡甜 董露 来源:“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时间:2025-07-29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横山红色印记:志愿教学团队在新四军旧址的精神洗礼
  • 传承革命精神,志愿教学团队用“横山之行”赋能奋进征
  • 以史为鉴,志愿教学团队赴横山旧址践行“初心使命”
  • 跨越时空的对话:志愿教学团队沉浸式感悟新四军革命精
  • 横山红色行:志愿教学人在历史遗迹中与先辈“共鸣”
  •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参观横山新四军第一支
  • 书记是“拓荒人”:深耕乡土四十载,绘就振兴新画卷
  • 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中南林大实践团擘画和平村产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