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山红色行:志愿教学人在历史遗迹中与先辈“共鸣”

    2025年7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走进横山革命纪念展。通过参观馆内陈列事物,触摸历史温度,以实践之行,感悟先辈热血,让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青春步伐中延续传承,汲取奋进力量 。
一、初抵旧址:在历史地标前叩响初心
    横山的夏日微风,裹挟着厚重的历史气息。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一行踏上这片革命热土,“横山革命纪念展” 的标识率先映入眼帘,瞬间将众人拉回那个烽火连天的岁月。
    伫立在刻有“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缅怀先烈 传承精神”的石碑前,阳光照亮石碑上的金色文字,也照亮了实践队员们眼中的敬意。石碑上,关于伟大抗战精神的阐述,如同一部无声的历史教科书,诉说着革命先辈们以热血赴使命、以生命护家国的壮烈篇章。“这不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场与历史的庄重对话。”实践队员望着石碑,轻声感慨,先辈们的热血担当,正通过这座石碑,跨越时空传递给新一代的追光者。
二、展厅探幽:于岁月细节中解码革命密码
    踏入室内展厅,历史的拼图在眼前缓缓展开。陈列架上,新四军第一支队的臂章虽已褪色,却仍清晰印刻着“抗日救国”的使命;泛黄的作战地图里,蜿蜒的红线标注着先辈们穿梭敌后的战斗轨迹;还有那封藏在玻璃展柜中的家书,字里行间写满对家人的愧疚,更写满“不破楼兰终不还”的决绝 。
    一尊持枪挺立的新四军战士铜像旁,讲解员讲述着这样的故事:当年战士们身着补丁摞补丁的军装,在横山的山林间昼伏夜出,用简陋武器与装备精良的日寇周旋。队员们围拢在“新四军在横山战斗记载”展板前,凝视着“伏击战”“遭遇战”的文字记录,仿佛能看见夜幕下,先辈们潜伏在芦苇丛中,等待战机时紧绷的身影;能听见枪林弹雨里,他们喊出“为了乡亲们,拼了”的呐喊 。这些从岁月深处打捞起的细节,让革命精神不再是抽象的符号,而是一个个可触可感、有血有肉的灵魂故事。
三、共鸣时刻:让红色基因照进现实
    参观途中,展厅角落的“拥军鞋垫”展品,让实践队员们陷入沉默。粗布缝制的鞋垫上,针脚歪扭却异常密实——这是当年横山百姓趁着夜色,摸着黑为战士们赶制的“武器”。“先辈们守护山河,百姓们守护战士,这就是军民鱼水情的最好见证!”年轻队员的声音里带着哽咽,这一幕让大家深刻读懂“人民就是江山”的分量 。
    旧址庭院的交流环节,一位有着多年党龄的实践队员,指着展柜里的旧军用水壶动情发言:“新四军精神是‘吃苦在前、为民当先’,我们做志愿教学,就是要把这种精神传递给孩子们——让他们知道,今天的幸福从何而来,未来的责任往何处去。” 这番话让众人频频点头,革命精神的传承,正从历史追忆,转化为投身教育、服务社会的实际行动。
四、红色续航:把精神力量注入奋斗征程
    夕阳西沉时,实践队员们踏上归程,横山的余晖洒在肩头,更照进心里。此次参观,不仅是一次历史回溯,更是一场精神觉醒—— 当大家触摸到先辈们用过的钢笔、读过的《论持久战》,当讲解员说到“战士们把最后一口干粮留给百姓”,这些具象的“红色记忆”,已化作团队前行的动力源 。
    “要让红色精神在志愿教学中闪光!”返程路上,实践队员们达成共识:把横山的故事带进课堂,让孩子们听懂“初心”的分量;将先辈们的奋斗精神,融入教学帮扶的每一步。这是志愿教学团队的新使命,更是红色基因跨越代际、永续传承的生动注脚 。
    历史的回响仍在耳畔,精神的传承从未停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将以此次参观为起点,让革命精神照进现实,用行动续写新时代的“红色教案”,让先辈们的热血与担当,在培育祖国未来的征程中,绽放更璀璨的光芒!


图为横山新四军第一支队指挥部旧址 新四军士兵介绍前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侍林婧供图


图为衡山新四军第一支队旧址 游览新四军战斗过程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侍林婧供图
 
作者:秦蔡甜 董露 来源:“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
时间:2025-07-29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横山红色行:志愿教学人在历史遗迹中与先辈“共鸣”
  • 追寻红色足迹,传承革命精神——参观横山新四军第一支
  • 书记是“拓荒人”:深耕乡土四十载,绘就振兴新画卷
  • 青春力量赋能乡村振兴!中南林大实践团擘画和平村产旅
  • 23级安全工程一班实践队赴青岛工人运动纪念馆开展主题
  • 23级安全工程一班实践队赴青岛海军博物馆开展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