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基因是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内核,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情怀,2025年暑期,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组织队员前往横山新四军第一支队旧址开展参观学习活动。通过实地探访革命遗址、聆听历史故事、感悟先辈精神,实践队员在红色文化的熏陶中汲取奋进力量,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明确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一、初抵旧址:在肃穆中感悟历史厚重
七月的横山,苍翠欲滴,晨光熹微。志愿教学团队一行怀着崇敬之心,踏入了这片承载着革命烽火记忆的土地。新四军第一支队旧址静静地矗立在群山环抱之中,斑驳的砖墙、古朴的建筑,无声诉说着那段峥嵘岁月。
踏入旧址区域,庄严肃穆的气息扑面而来。入口处,“横山革命纪念展”几个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历史的见证者,向每一位来访者传递着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实践队员驻足于镌刻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缅怀先烈、传承精神”的石碑前,凝视着碑文上关于抗战精神的深刻阐述,内心深受触动。
“触摸石碑的那一刻,仿佛能感受到先辈们炽热的信仰。”实践队员感慨道,“这不仅仅是一次参观,更是一次与历史的对话,让我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红色精神的可贵。”
二、展厅探寻:在史料中重温烽火岁月
步入展厅,历史的画卷徐徐展开。珍贵的文献资料、泛黄的老照片、复原的战斗场景,将实践队员带回了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陈列区详细展示了新四军第一支队的组建背景、发展历程以及在横山地区的抗日斗争。一幅幅历史照片中,战士们面容坚毅,尽管身着破旧的军装,但眼神中透露出的是对革命胜利的坚定信念。实践队员仔细观看着每一件展品,从锈迹斑斑的枪支到简陋的生活用品,无不诉说着当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环境。
在展厅中央,一尊新四军战士铜像巍然矗立。战士手握钢枪,身姿挺拔,仿佛随时准备奔赴战场。铜像周围陈列着横山战斗的详细记载,包括伏击战的战术布局、遭遇战的激烈场景等。实践队员认真阅读着每一段文字,仿佛置身于当年的战场,感受着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英勇精神。
“看到这些实物,才能真正理解什么是‘艰苦卓绝’。”实践队员说道,“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我们必须倍加珍惜。”
三、感悟交流:在对话中传承红色基因
参观过程中,实践队员不时停下脚步,分享自己的感悟。面对先辈们简陋的生活用品,大家深刻体会到革命年代的艰辛与不易。
“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先辈们依然坚持抗日,甚至不惜牺牲生命,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一位实践队员感慨道。
讲解员谈道:“新四军精神的核心是不怕吃苦、一心为民。作为新时代的党员,我们要把这种精神融入日常工作中,遇到困难不退缩,切实为群众办实事。”
参观临近尾声时,团队在旧址庭院内举行了简短的总结会。团队负责人站在先辈们曾经战斗过的土地上,动情地说道:“今天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铭记历史,更是为了传承精神。新四军第一支队的战斗历程,是最生动的爱国主义教材。我们要以先辈为榜样,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转化为实际行动,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四、红色延续:在行动中践行初心使命
夕阳西下,实践队员踏上归程。金色的余晖洒在旧址的建筑上,为这片革命热土披上了一层温暖的光晕。尽管参观已经结束,但大家心中的震撼与思考却久久未能平息。
此次横山之行,不仅是一次历史的回顾,更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礼。通过实地参观、史料学习、交流感悟,实践队员深刻认识到红色政权来之不易、新中国来之不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来之不易。大家纷纷表示,要将此次学习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在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中发扬革命精神,勇担时代使命。
“红色基因不仅要铭记于心,更要付诸于行。”实践队员表示,“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要把红色故事讲给学生听,让革命精神代代相传。”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也是最好的清醒剂。横山新四军第一支队旧址的参观学习,让志愿教学团队在追寻红色足迹的过程中,进一步坚定了理想信念,增强了使命担当。未来,实践队员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投身于教育事业和社会服务中,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的光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横山革命纪念馆前合影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傅文佳供图

图为衡山新四军第一支队旧址 游览新四军战斗过程 大学生网报通讯员侍林婧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