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落实2025年中央一号文件“以产促旅、以旅兴农”的战略安排,7月15至18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研究生实践团队在陈存友副教授带领下,深入湖南省湘西州保靖县和平村,开展“产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专题调研活动。此次调研聚焦和平村特色资源挖掘和产业升级,借助科学规划与创新设计,为当地农文旅融合发展探寻可持续道路。实践团队秉持“学科赋能、精准施策”原则,综合利用风景园林、生态旅游等专业特长,通过实地勘察、产业剖析、村民交流等多种方式,全面梳理和平村的自然生态、民族文化与产业根基,力图为乡村振兴提供兼具科学性和可行性的解决办法。调研期间,团队着重考察了当地特色种植业、传统手工艺及生态旅游资源,还与村干部、村民代表深入沟通,共同规划和平村高质量发展新愿景。
和平村:自然与人文交织的美丽乡村 和平村坐落在保靖县迁陵镇,是一个以土家族、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居地。这里自然风光旖旎,人文底蕴深厚,素有“保靖县后花园”的美誉。
村内林海苍翠,田园如画,鱼塘波光粼粼,炊烟袅袅升起,鸡犬相闻,宛如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尤其是丰富的水资源,为农业生产和生态旅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和平村还保留了大量的民族文化瑰宝,如百年吊脚楼、精湛的木雕工艺等。这些活态遗产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乡村振兴的文化根基。传统习俗与特色产业在这里相得益彰,为村庄增添了独特的魅力。
深入调研:实践团与和平村的对话 实践团抵达和平村后,首先与村支部书记及村组长召开了交流座谈会。会上,双方就民族文化传承保护、特色产业发展现状及乡村振兴实施成效等重点工作进行了深入探讨。村干部对实践团的工作寄予厚望,并表示将全力支持调研活动,提供必要的保障,确保实践团能够全面了解村情民意,为和平村的发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实践团成员表示,将充分发挥专业优势,结合和平村的实际情况,为村庄的产旅融合发展贡献智慧与力量。
实地考察:文化、自然与产业的深度探索 在村组长的带领下,实践团围绕文化、自然、产业三大维度展开了为期四天的实地考察。团队走访了村内的百年吊脚楼,近距离观摩了传统木雕工艺,并与当地非遗传承人进行了交流。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和平村的历史记忆,更是未来旅游开发的重要资源;踏足了村内的生态田园,考察了林海、果园、鱼塘等自然资源。团队成员对和平村的生态环境赞不绝口,认为其具备发展生态旅游的巨大潜力。
团队重点调研了生姜、辣椒、红薯、烤烟等特色种植业的发展现状,并深入农户家中开展民情访谈。通过问卷调查与面对面交流,实践团收集了村民对产业发展的真实诉求,为后续规划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调研成果:擘画产旅融合新蓝图 基于深度调研,实践团立足和平村的生态本底、文化积淀与产业资源,以农文旅融合为核心发展理念,初步构建了乡村振兴的可持续发展蓝图。
实践团建议进一步优化特色种植业结构,推广绿色种植技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同时,结合生态农业,发展采摘体验、农事教育等休闲项目,吸引游客参与。同时提出活化传统文化资源的建议,如打造民族文化展示馆、举办民俗节庆活动等,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土家族、苗族的独特魅力。实践团认为,和平村应充分利用自然风光和人文资源,开发生态观光、民宿体验、研学旅行等多元化旅游产品,形成“农业+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模式。陈存友副教授总结道:“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努力。和平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只要我们坚持‘农业筑基、文化铸魂、旅游赋能’的路径,一定能够走出一条特色鲜明的振兴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