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脉薪传实践团再访老营烈士陵园:追寻铁道魂,赓续赤子情

(通讯员:王嘉雯)七月流火,晨光如缕。7月6日上午,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铁脉薪传实践团”在马保青、于海莹两位老师的带领下,重访老营革命烈士陵园。这场浸润心灵的实践之旅,如一把钥匙,悄然开启了铁道发展史中红色基因的密码箱,让那段熔铸着热血与信念的岁月,在新时代青年心中重焕光彩。

陵园之内,窗棂筛下的阳光在案头织就金色经纬,实践团成员围坐其间,与指导老师一同翻开《西线烽火》等泛黄典籍。指尖拂过脆薄的纸页,老照片里的身影与铅字记载的故事在光影中交织——“开山炸石”的轰鸣犹在耳畔,“护路抢险”的呐喊穿透时空。成员们或潜心研读,或低语探讨,于《铁道先辈史料画册》的字里行间打捞筑路英雄的踪迹,从零散的历史片段中,细细梳理中国铁路从蹒跚起步到巨龙腾飞的脉络。当“艰苦奋斗”四个字在研讨中被反复提及,那抹深植于铁道人血脉的精神底色,愈发清晰如昨。

陵园深处,座座墓碑如沉默的守护者,静静矗立。碑上的铭文,是先烈用生命写就的壮歌,字里行间跳动着为国为民的赤诚。实践团成员依次俯身鞠躬,洁白的花束在碑前次第绽放,宛如一束束永不熄灭的信仰之火——这是对逝者的深切缅怀,更是对“传承火炬”的庄严承诺。“每一次弯腰,都像在与历史对话。”一位成员轻声感叹。阳光掠过碑面,将“和平”与“担当”二字映照得格外明亮,也让在场者更真切地读懂:今日的岁月静好,原是无数人用热血铺就的坦途。

陵园建筑的光晕中,守陵人陈老师缓缓打开了记忆的闸门。从陵园初创时的筚路蓝缕,到数十载风雨中的默默坚守,他用带着岁月温度的声音,将“坚守”二字演绎得深沉动人。行至“珍贵瞬间”展区,他指着铁道先辈的旧照,眼含敬意:“当年筑路,手里只有十字镐和箩筐,硬是在悬崖上凿出了路来……”话语如同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时光的闸门,先辈们在峭壁间挥镐、在洪水中护轨的身影,在成员们眼前愈发鲜活。当听到“有学生驻足落泪,有老人抚照忆往昔”的故事,实践团成员心中豁然明朗:这份由陵园承载的精神力量,正等待着新一代去守护、去传递。

交流间,陈主任提出的“三个六”如一声惊雷,叩击着每个人的心灵:六百年前,朱棣留下武当山的文化瑰宝;六十年前,三线建设铸就十堰的工业荣光;而六十年后的今天,“我们该为后代留下些什么?”这一问,让实践团成员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上,重新审视青年的使命。碑文前,成员们列队而立,鲜红的团旗与苍劲的碑文交相辉映,定格成一幅青春向历史致敬的动人剪影。

此次陵园之行,既是一场追溯铁道精神的寻根之旅,更是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实践团成员带着典籍中的感动、碑前的誓言与守陵人的期许重新出发,让红色基因在实践中焕发新生,以青春之名,续写属于这个时代的家国担当。

(图为团队成员合照,图片来源:宣发部)

作者:王嘉雯 来源:铁脉薪传实践团
时间:2025-07-22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