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脉铸魂:寻访铁道兵李知发,聆听烽火岁月里的赤诚与担当

        (通讯员:郭星娴)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铁脉薪传实践团一行四人,怀着对铁道兵历史的崇敬与探寻之心,踏上了寻访老兵李知发的旅程。当走进李知发爷爷的家,一枚枚略显陈旧的军功章,仿佛都在无声诉说着那段烽火连天、艰苦卓绝的岁月。团队成员围坐在一起,在李知发爷爷沉稳而深情的讲述中,揭开了铁道兵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感受着那穿透时光的铁道兵精神。

                                                                                                      (图为老兵李知发 来源:宣发部)
         1968 年 3 月的春风里,一列军列载着年轻的李知发驶向西南边境。这位即将奔赴援越抗美战场的新兵,行囊里装着三样特殊的 "行李"—— 一式三份的遗书、字字滚烫的请战书,以及一颗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的赤诚之心。"说不定今晚吃完这顿饭,明天就吃不上了",半个多世纪后,李知发爷爷平静的话语里,仍能让我们触摸到那段烽火岁月里铁道兵群体的滚烫灵魂。在云南河口边境的那顿壮行饭上,满桌的饭菜压得战士们喘不过气。"这顿饭吃了,还能不能回国内再吃一顿?" 李知发清晰记得,战友们低头扒饭时,碗沿碰撞的脆响里藏着怎样的沉重。抵达连队后,写遗书成了新兵的第一课 —— 委托战友保管,若遇不测便转寄家中,这成了铁道兵面对生死的仪式感。1967 年越南战场上的那个夜晚,敌机轰炸让八连一夜之间失去 25 名战友,50 多人重伤,几十人轻伤,这样的惨烈让 "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的精神,不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浸透鲜血的信仰。从援越抗美到对越自卫还击,李知发两度奔赴战场,两次写下遗书与请战书。在枪林弹雨中,铁道兵的使命从未改变:既要扛枪作战,更要抢建铁路。"我们是军人,更是铺路石",老人的话揭开了这支特殊部队的底色 —— 他们用血肉之躯在战火中铺就钢铁运输线,让军列在硝烟中驶向胜利。
         铁道兵自1948年在河北昌黎县组建后,历经解放战争、抗美援朝,不断发展壮大,最多时达到15个师50万人,1984年兵改工时,剩10个师35万人并入铁道部。这支部队的变迁,是国家发展历程的一个缩影,而李知发便是这支部队中平凡却伟大的一员。襄渝铁路的建设,在李知发的记忆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记。这条全长915.8公里,途经三省一市的铁路,凝聚了81万人十年的心血,其中铁道兵投入8个师58万人,还有学兵和民兵53万人。李知发全程参与了这十年建设。一次推斗车时,斗车被石头砸扁,他在处理过程中手指被夹掉,简单包扎后便立刻返回工地;在陕西的一个工点,深夜12点多,他凭借高度的责任心,发现工作面异常,及时吹响哨子让40多个战士撤离,避免了一场可能发生的惨剧。“重山不苦,千山不下火线”,这便是他作为军人的信念。

                                                                                    (图为老兵李知发的勋章  来源:宣发部)
         从炊事班到材料员,再到军需股助理员,李知发始终坚守岗位。当材料员时,他每天推着独轮三轮车穿梭在材料室和工地之间,“小车不倒,只管推”;在部队服役16年,三次荣立三等功,多次受嘉奖。生活中,他舍小家为大家。1973年结婚,他没耽误一天工作,利用倒班休息时间办理结婚事宜,妻子过门时他因无假期未能陪伴。他舍不得穿干部服,常年穿着沾满灰尘的战士服,满脑子都是工作,达到了忘我的境界。
         如今,李知发爷爷的故事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历史的天空中闪耀。他的经历,是铁道兵群体的一个缩影。他们用生命和汗水,铸就了一条条钢铁大动脉,更留下了宝贵的铁道兵精神。
         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铁脉薪传实践团此次寻访让所有团队成员深刻理解了铁道兵精神的内涵。这份精神,是不畏牺牲的勇气,是艰苦奋斗的执着,是舍小家为大家的奉献。它将激励着我们年轻一代,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勇担使命,传承薪火,让铁道兵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永远熠熠生辉。

                                                            (图为老兵李知发和铁脉薪传实践团成员合照 来源:宣发部)
 
作者:郭星娴 来源:铁脉薪传实践团
时间:2025-07-12 关注:
校园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