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郭星娴)2025年7月6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铁脉薪传实践团来到武当山的老营烈士陵园,开展了一场意义深刻的缅怀先烈活动,期间还专访了杨立刚老师,深入探寻铁道兵精神的丰富内涵。
在老营烈士陵园,苍松翠柏静静矗立,烈士纪念碑庄严肃穆。实践团成员们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整齐列队,向长眠于此的烈士敬献鲜花,以此表达深切的缅怀与崇高的敬意。随后,大家小心翼翼地擦拭墓碑,认真清扫陵园的每一个角落,用实际行动诉说着对英烈的追思。陵园中“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标语,深深触动着每一位成员,让大家真切感受到先烈们不怕苦、不怕累、勇于牺牲的崇高精神。
(图为老营革命烈士陵园 来源:宣发部)
活动期间,实践团专访了杨立刚老师,听他讲述铁道兵的故事,解读铁道兵精神。杨老师指出,铁道兵精神也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精神,当时铁道兵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口号,号称“两不怕”。西方国家有说法称“不怕中国军队现代化,就怕中国军队毛泽东化”,所谓的“毛泽东化”就是人民军队的传统,而铁道兵对这一传统继承和发扬得非常好。
(图为杨立刚老师及团队采访人员 来源:宣发部)
叶剑英元帅曾用“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来形容铁道兵精神,这体现了他们攻坚克难的勇气与担当。在和平建设时期,铁道兵是牺牲最重的兵种,牺牲人数远超陆军、空军和海军。这与当时艰苦的施工条件、交通环境和生活条件密切相关。杨老师还从生活细节讲述了铁道兵的艰辛:“吃不完的黄豆,打不完的猪草”。由于铁道兵流动性强,且当时国家经济条件有限,地方物资供应不足,但铁道兵在东北有自己建的农场,生产的大豆多,豆制品供应充足,战士们常以豆腐为主食;各个连队为了在逢年过节改善生活要养猪,战士们在施工休息和闲暇之余,就要到山上或田野中打猪草。施工方面,当时风钻等动力设备只是一部分,很多时候要靠人工打炮、放炮,桥梁和隧道施工中危险性极大,许多战士因此牺牲。
对于当代大学生和新青年,杨老师寄予殷切期望。他表示,如今的物质条件和社会环境远比当时优越,但年轻人仍要向铁道兵学习,做好本职工作,努力学习、增强本领,像铁道兵一样严格自律,履行好社会责任和家庭责任,让铁道兵精神在新时代焕发生机。此次老营烈士陵园之行,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铁脉薪传实践团成员们不仅缅怀了先烈,更深刻理解了铁道兵精神的内涵。大家纷纷表示,将铭记历史,传承和发扬铁道兵精神,以实际行动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图为指导老师及团队成员合影 来源:宣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