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骨铸路魂:专访铁道兵老兵姚尚明

(通讯员 钱俊海)"隧道打通那天,我们全连人对着岩壁哭了,不是累的,是觉得值。"78岁的姚尚明老人摩挲着泛黄的铁道兵徽章,眼中泛起泪光。这位曾参与成昆铁路建设的老兵,用布满老茧的双手,为我们翻开了那段用青春和热血铺就的铁路记忆。

(图为姚尚明老师授课 来源:宣发部)

从"学生娃"到铁道兵

1965年,18岁的姚尚明瞒着家人报名参军,成为铁道兵第八师的一名新兵。"那时候就觉得'要想富先修路',国家需要我们去西南修铁路,再苦也得去。"他记得第一次踏上成昆线施工现场时,眼前的景象让他毕生难忘——"两边是直上直下的悬崖,脚下是奔腾的金沙江,我们就在半山腰凿炮眼,搭脚手架。"

 

铁道兵的日常是"天当房,地当床,野菜野果当干粮"。姚尚明说,最困难的是隧道施工,没有大型机械,全靠钢钎、大锤和人力推车。"一块钢钎用不了半天就磨秃了,手上的水泡破了又长,结成厚厚的茧子。"有次突发塌方,他和战友们被困在隧道里三天三夜,靠着仅有的几壶水和压缩饼干坚持到获救。

用生命铺就的"奇迹之路"

成昆铁路被联合国称为"二十世纪人类征服自然的三大奇迹之一",而奇迹的背后是无数铁道兵的牺牲。姚尚明所在的连队,就有12名战友永远留在了那里。"牺牲的战友里,最小的才17岁,他爸妈来领骨灰时,一句话都说不出来,就抱着墓碑哭。"说到这里,老人的声音哽咽了。

 

尽管条件艰苦,铁道兵们却有着惊人的乐观。姚尚明回忆,晚上躺在工棚里,大家会轮流讲故事、唱军歌,"最常唱的是《铁道兵志在四方》,'背上了那个行装扛起那个枪,雄壮的那个队伍浩浩荡荡,同志呀你要问我们哪里去呀,我们要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一唱起来,再累都觉得有劲儿。"

永不褪色的铁道兵精神

1984年,铁道兵集体转业,但姚尚明说,铁道兵精神从未消失。"现在坐高铁,看到隧道桥梁,就想起当年的日子。我们修的铁路可能不如现在的先进,但那种'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劲头,应该传下去。"

 

如今,姚尚明经常去学校给孩子们讲铁道兵的故事,他总说:"铁路通了,国家才能富起来。我们这代人把路修通了,你们这代人要把国家建设得更好。"

 

采访结束时,老人郑重地戴上那枚珍藏多年的铁道兵徽章,敬了一个标准的军礼。阳光下,徽章上的"铁道兵"三个字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那段用青春、热血和生命书写的岁月。

(图为姚尚明与团队老师及成员合影 来源:宣发部)

作者:郭星娴 来源:铁脉薪传实践团
时间:2025-07-22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校园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