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周文淼)七月的十堰,秦巴山脉的余韵萦绕在城市角落。“铁脉薪传”实践团走进十堰市博物馆,在展厅里通过静默的实物与文献,拼接起铁道兵建设襄渝铁路的壮阔图景,让“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精神在细节中愈发清晰。
“襄渝铁路建设专题展”入口处,一幅标注详尽的施工地图率先映入眼帘。红笔勾勒的铁路线在群山间蜿蜒,150余公里的十堰段上,87座隧道与103座桥梁的标记格外醒目,其中6座千米以上隧道和25‰的最大坡度,无声诉说着当时施工的艰巨。实践团成员围在地图前,手指划过标注着“塌方点”“牺牲人数”的红圈,135这个数字——平均每公里长眠一位建设者,让空气瞬间沉静下来。
展柜里的老物件带着岁月的温度。30多斤重的风枪锈迹斑斑,标签注明“每日需举持作业10小时以上”;旁边的钢钎磨得发亮,断裂处还留着岩石撞击的痕迹,说明牌显示其平均寿命不足3天。一组解放鞋静静陈列,有的鞋底磨穿露出鞋垫,有的鞋帮沾着深褐色的血渍。成员们俯身细看,仿佛能透过这些物件,看到当年战士们在峭壁上悬空作业、在隧道里挥汗掘进的身影。
文献区的原始资料更显厚重。1973年的施工日志里,工整字迹记录着:“3月5日,白浪隧道涌水,12人轮班排水36小时,进度未滞”;一封泛黄的家书中,19岁的赵建军写道:“爹,等铁路通了,我带小妹去县城买花布”,而信纸背面的标注显示,这位战士在写信三天后牺牲于花果隧道塌方。旁边展柜里,半截织了一半的毛衣、没做完的弹壳小火车,都是牺牲战士来不及送给家人的礼物,标签上“16岁至28岁”的年龄范围,让在场的年轻成员们深有触动。
场景复原区按1:1还原了隧道施工面:低矮空间里,模拟的铁道兵正在进行钻孔作业,墙面“安全第一”的标语与“月进尺百米”的红旗相互映衬。互动屏幕上,“长隧短打”“竖井开挖”等10项创新技术的原理动画循环播放,标注着其中7项曾填补国内空白。
不用刻意抒情,这些实物本身就足够有力量。 每一件工具、每一页纸,都在告诉我们什么是责任与担当。离开博物馆时,远处的铁路桥上正有列车驶过。实践团成员们拎着装满笔记的资料袋,脚步比来时更沉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