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赣州的稻田泛着金浪,儿童服务站的屋檐下挂着孩子们摘的野菊花。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的志愿者们提着黏土箱进门时,扎红头绳的秀秀正用树枝在地上画冰淇淋,看见箱子里的彩色黏土,突然拍手:“是做泥巴的老师来了!”这场以黏土为笔的夏日创作,就此在孩子的画痕里,写下最生动的成长注脚身体节奏里的稻田歌 负责奥尔夫音乐的志愿者在出发前特意学了首赣州客家山歌。她说:“要教孩子用身体唱歌,得先让他们听见土地的节奏。”她的教具袋里没装乐器,只带了些稻穗——那是在服务站附近的田里摘的,稻粒饱满,摇起来沙沙响。“大家听,稻穗摇起来的声音,像不像小珠子在唱歌?”志愿者举起稻穗轻轻晃动,阳光透过稻芒,在地上投下细碎的光斑。穿黑布鞋的虎子立刻说:“像我家晒谷场上的黄豆响!”秀秀把红头绳解下来,系在手腕上:“我要当打节奏的小指挥。”教“八声势”时,志愿者把动作和农活绑在一起:拍手是“打谷”,拍腿是“捶衣”,跺脚是“踩水车”。虎子学得最欢,跺脚时把地面踩得“咚咚”响,说要“像踩水车那样有力”;秀秀总慢半拍,急得红头绳都散了,却还是跟着哼山歌的调子。合练《数鸭子》时,志愿者突发奇想:“咱们把山歌加进去好不好?”她起了个调,孩子们跟着哼,虽然跑调跑到天边,可节奏竟意外地和动作合上了。虎子的“打谷”拍得震天响,秀秀的“捶衣”轻得像抚摸,坐在最后排的阿杰——平时总闷不吭声的男孩,突然跟着跺脚,踩出的节奏像远处传来的打谷声。“阿杰,你这是踩水车的节奏呀!”志愿者笑着喊。阿杰的脸一下子红了,却跺得更起劲了。虎子跑过去和他并排跺,秀秀站在中间,用红头绳当指挥棒,嘴里哼着自己编的词:“打谷打谷,谷子满仓;踩车踩车,水满田埂......”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排着队“踩水车”——双手搭在前人的肩上,跟着节奏左右晃。阿杰的肩膀挺得最直,虎子故意撞了他一下,他却笑了,露出两颗缺了的门牙。志愿者看着他们的背影,手里的稻穗还在沙沙响,像在说:土地里长出来的节奏,从来都最动人。 白纸褶皱里的悄悄话 负责防霸凌宣讲的志愿者笔记本里夹着片干枯的荷叶。那是去年在服务站捡到的,上面有个破洞,孩子们说“是被调皮的男孩撕的”。他总觉得,讲霸凌得像修荷叶,既要让孩子看见破洞,也要让他们知道“怎么补”。“你们看这片荷叶,”志愿者把干荷叶举起来,“它本来是圆的,破了洞就不好看了,对不对?”秀秀说:“像我姐姐的花裙子,被勾破了就不能穿了。”虎子低下头,手指抠着布鞋的破洞——他上周和同学打架,把对方的书包扔到了河里。发白纸时,志愿者选了带着荷叶纹路的信纸。“这纸像荷叶,也像咱们的心,”他轻轻摸着纸的纹路,“要像爱护荷叶一样爱护它。”孩子们都伸出手摸纸,好像在摸真的荷叶。当志愿者说到“撕别人的书”时,虎子的纸慢慢卷了起来,像被风吹翻的荷叶;说到“故意撞掉别人的碗”,秀秀的眼泪掉在纸上,把荷叶纹路泡成了深色:“我弟弟的碗就被撞掉过,他哭了好久。”志愿者走过去,帮她把纸的边角抚平:“所以我们要当扶碗的人,对不对?”揉纸实验进行到一半,虎子突然把纸往桌上一拍:“我知道错了!”他的纸皱得像团咸菜,“我不该扔他的书包,明天我去捡回来洗干净。”志愿者点点头:“你看,知道错了,就是在补自己的纸。”最让人意外的是阿杰,他一直没说话,却把纸折成了只小纸船。“破了的荷叶,”他突然开口,声音很轻,“可以当小船的帆。”志愿者看着那只皱巴巴的纸船,突然明白:教育不是让孩子害怕犯错,而是让他们知道“破了的纸,也能变成船”。 黏土里的田野想象 黏土派对开始前,负责活动的志愿者把黏土摆在竹筛里,阳光照在上面,像晒着五颜六色的豆子。“说到夏天的田野,你们想起什么?”她刚问完,虎子就喊:“我家的西瓜地!我昨天摘了个裂皮的,特别甜!”秀秀说:“外婆家的丝瓜架,早上有露珠!”分黏土时,孩子们的手像刚摘完豆角,带着点泥土就伸进了竹筛。虎子把红绿黏土揉成球,说要做“裂皮西瓜”,裂缝里得露出红瓤;秀秀选了绿色和黄色,说要捏“丝瓜架”,上面得有蜜蜂;阿杰只拿了棕色和灰色,安安静静地坐在角落揉着。志愿者走过去时,发现阿杰在捏“稻草人”——棕色的身子,灰色的帽子,手里还捏着根稻草。“这是看西瓜地的,”他小声说,“我爸爸每天晚上都去看。”志愿者帮他把稻草捏得更长:“这样能吓跑更多小鸟。”阿杰的眼睛亮了亮:“我爸爸也用长稻草。”虎子的“裂皮西瓜”做得很逼真,他用牙签把裂缝挑得大大的,说要“让大家都看见甜瓤”。他举着西瓜跑去找秀秀:“给你的丝瓜架当肥料!”秀秀笑着把丝瓜架往西瓜边挪了挪:“蜜蜂也能吃西瓜。”秀秀的“丝瓜架”最精致,她用绿色黏土捏了细细的藤,上面挂着三个歪歪扭扭的丝瓜,还找志愿者要了点银色闪粉:“这是早上的露珠,太阳一照会发光。”她把丝瓜架摆在阿杰的稻草人旁边:“给稻草人遮太阳。”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把作品摆在教室门口的石阶上。路过的老农停下看了看,指着虎子的西瓜笑:“这裂皮的,肯定甜!”虎子得意地挺起胸,秀秀拉着老农的衣角:“爷爷你看,我的丝瓜有露珠!”阿杰把稻草人往西瓜边推了推,好像真的在看守。志愿者看着这些沾着乡土气的作品,突然想起出发时母亲说的话:“城里孩子捏城堡,农村孩子捏田野,别觉得谁的更好,他们的根在哪,作品就长在哪。”夕阳把稻田染成金红色,志愿者们收拾东西时,发现秀秀把红头绳系在了稻草人手上,虎子的西瓜旁多了片真的西瓜叶,阿杰的纸船被放进了服务站门口的水盆里,正悠悠地漂着。志愿者的教具袋里多了把稻穗(虎子给的),志愿者的笔记本里夹进了秀秀的红头绳,志愿者的口袋里装着阿杰塞的裂皮西瓜籽——他说“种下去明年会长出会唱歌的西瓜”。他们来时总想着“要带给孩子什么”,离开时才懂得:孩子早已把整个田野的夏天,都装进了他们的心里。那些用身体拍出的稻田节奏、被揉皱又折成船的纸、捏满乡土记忆的黏土,都在诉说:成长从不是单向的馈赠,而是当你走向孩子时,他们会用整个世界的真诚,回应你的每一份用心。


图为实践队在支教,社区人员拍摄通讯员 蒋尚熹 朱梓瑜 何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