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赣州的蝉鸣比往常更热闹,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团队的志愿者们来到此地,穿碎花衫的萍萍正用橡皮筋弹节奏,看见志愿者手腕上的铃铛,突然蹦起来:“是摇铃铛的老师!”这场以身体为音乐盒的节奏课,就此在橡皮筋的弹响里,旋开了最动人的旋律。手掌拍出的小鸭子 负责奥尔夫音乐的志愿者,教具袋里装着些特别的“乐器”:系着铃铛的红绳、画着小鸭子的手帕、装着石子的玻璃瓶。她说:“要让孩子觉得音乐不难,就得把乐器藏在他们熟悉的东西里。”“大家听,拍手时铃铛会响,”志愿者摇了摇手腕,红绳上的铃铛“叮铃”作响,“咱们让小鸭子跟着铃铛游好不好?”穿凉鞋的石头立刻把脚抬起来:“我用脚当鸭子划水!”萍萍把橡皮筋套在手上,说要“弹伴奏”。教“八声势”时,志愿者把动作编成了游戏:拍手是“喂鸭子”,拍腿是“擦鸭毛”,跺脚是“赶鸭子”。石头学得最疯,跺脚时把凉鞋都甩飞了,光着脚在地上“咚咚”踩,说要“像赶鸭子下河那样用力”;萍萍总把拍手和拍腿弄混,急得用橡皮筋弹自己的手,却还是跟着铃铛的节奏笑。合练《数鸭子》时,教室里像闯进了一群小鸭子。石头的光脚踩在水泥地上,声音又响又乱;萍萍的橡皮筋弹得“啪啪”响,和拍手声混在一起;坐在最后排的阿梅一直低着头,手指绞着衣角——她是昨天才来服务站的,说话还有点怯生生的。志愿者走到阿梅身边,轻轻把铃铛红绳解下来,系在她的手腕上:“你当小铃铛,我们跟着你摇好不好?”阿梅的眼睛亮了亮,轻轻摇了摇手腕,铃铛“叮”地响了一声。“对啦,”志愿者笑着说,“小鸭子听见铃铛,就会跟着你游。”试了三遍后,阿梅的铃铛摇得越来越稳。当“门前大桥下”的旋律响起时,她的铃铛成了最准的节拍器,石头的光脚踩着铃铛响,萍萍的橡皮筋弹着节奏,教室里的“鸭子”终于排成了队。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排着队“游”出教室,萍萍的橡皮筋弹得更响了,石头的凉鞋被他拎在手里,阿梅的手腕上还系着铃铛,红绳在阳光下晃出细碎的光。志愿者看着他们的背影,突然觉得,最好的音乐盒从来不是买来的,而是当孩子举起手,就能拍出属于自己的节奏。 白纸折出的小太阳 负责防霸凌宣讲的志愿者包里装着本相册——里面是他走访附近村庄时拍的照片:有孩子在田埂上追跑,有老人给孩子梳辫子,有群孩子围着看蚂蚁搬家。他说:“要讲清楚霸凌,得先让孩子看见‘不霸凌’的样子有多好。”“你们看,”志愿者翻开相册,指着孩子们追跑的照片,“大家一起玩时,像不像一群小鸭子?”石头抢着说:“像我家的鸭群,不打架!”萍萍指着梳辫子的照片:“我奶奶也给我梳这样的辫子。”发白纸时,志愿者选了带着金边的彩纸。“这纸像咱们的笑脸,”他举起纸对着光,“金边就是笑起来的酒窝,要好好保护才不会掉。”孩子们都“哇”了一声,阿梅把纸小心翼翼地铺在桌上,好像怕金边被蹭掉。当志愿者说到“故意推倒别人”时,石头的纸慢慢卷了起来,金边皱成了一团;说到“不给同学分享零食”,萍萍把纸揉成小团,说:“我会把他的糖抢过来分!”志愿者摇摇头:“那你的笑脸也会皱哦。”萍萍的手慢慢松开了。阿梅一直没说话,直到志愿者说到“被说‘你穿的衣服不好看’”,她的眼泪突然掉在纸上,把金边泡成了模糊的黄线。“我妈妈做的衣服,”她抽噎着说,“上面有小花。”志愿者走过去,轻轻帮她把纸的边角抚平:“小花衣服最漂亮,说这话的人才不对。”揉纸实验结束后,志愿者让大家把纸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石头折了只纸飞机,说要“让坏想法飞走”;萍萍折了朵纸花,说要“送给被欺负的人”;阿梅把纸折成了小太阳,金边朝上,像真的在发光。“看,”志愿者指着小太阳,“就算纸皱了,也能折出最亮的东西。” 黏土捏的凉夏天 黏土派对开始前,负责活动的志愿者在桌上摆了个大瓷碗,里面装着孩子们带来的“凉快东西”:石头的冰棒棍、萍萍的薄荷叶、阿梅的蒲公英。“咱们用黏土,把这些东西变成夏天的凉丝丝好不好?”她刚说完,石头就喊:“我要捏个大冰窖!”分黏土时,孩子们的手像刚洗过的小萝卜,带着水珠就伸进了黏土盒。石头把白色和蓝色揉在一起,说要做“冰棒山”,上面插满冰棒棍;萍萍选了绿色和白色,说要捏“薄荷冰淇淋”,上面得放片薄荷叶;阿梅只拿了黄色和白色,安安静静地捏着。志愿者走过去时,发现阿梅在捏“蒲公英冰淇淋”——白色的冰淇淋上,插着朵黄色的蒲公英。“风吹过,”她小声说,“蒲公英会带着冰淇淋飞,飞到凉快的地方。”志愿者帮她把蒲公英的绒毛捏得更轻:“这样才飞得远。”石头的“冰棒山”做得很大,他举着山到处炫耀,路过阿梅时突然停下来:“给你根冰棒棍,插在蒲公英上。”阿梅把冰棒棍插在蒲公英旁边,说:“这样飞的时候就不会迷路。”萍萍的“薄荷冰淇淋”做得最精致,她用牙签在绿色黏土上扎了些小孔,说:“这是薄荷的味道,闻着就凉快。”她把冰淇淋递给志愿者:“老师你闻,是不是不热了?”志愿者假装深吸一口气,萍萍笑得露出两颗小虎牙。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把作品摆在服务站的树荫下。风一吹,石头的冰棒棍晃悠悠的,萍萍的薄荷叶真的散发着清香,阿梅的蒲公英像真的要飞走。志愿者看着这些带着凉意的作品,突然想起出发时奶奶说的话:“夏天的凉快不在冰箱里,在孩子的手心里,他们觉得凉,东西就凉。” 暮色里,服务站的灯亮了,孩子们的作品还摆在树荫下。志愿者的铃铛响了一路,志愿者的相册里多了张阿梅的小太阳,志愿者的口袋里装着石头塞的冰棒棍——上面还沾着点黏土,凉丝丝的。他们来时总想着“要教孩子什么”,离开时才明白:孩子早已用最朴素的方式,教会他们“什么是真正的快乐”。那些用手掌拍出的鸭子叫、被揉皱又折成太阳的纸、捏满凉意的黏土,都在说同一个道理:成长是场双向的奔赴,当你向孩子递出真诚,他们会回赠你整个世界的温柔。


图为实践队在支教,社区人员拍摄通讯员 蒋尚熹 朱梓瑜 何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