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9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到达江西赣州。在赣州儿童服务站的操场上,一群孩子正在玩“勇敢者游戏”:一个孩子扮演“欺负者”,另一个孩子要大声说“请你停止”,然后跑向“安全区”。这个看似简单的游戏,是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志愿教学服务团队设计的防霸凌实践课的一部分。“红心研墨”实践团队由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各个学院的学生组成。团队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发现,很多儿童安全课只讲‘是什么’,却很少教‘怎么做’。比如告诉孩子‘被欺负要反抗’,但没说怎么反抗才安全。”为此,团队查阅了《儿童防霸凌行为训练手册》,结合300份儿童行为调查报告,设计了“认知-体验-实践”三步走的课程体系。精准调研:破解安全教育的实践困境实践团队抵达赣州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走访周边的2所小学。“有位班主任说,很多孩子被欺负后,要么不敢说,要么只会哭,”志愿者,“这让我们更坚定了要教‘具体方法’的决心。”他们根据走访结果,增加了“安全撤离”的模拟训练,比如“遇到推搡时,侧身躲开并跑向老师”。认识筑基:从概念辨析到伤害具象7月9日上午9点,活动正式开始。志愿者们先给孩子们做了个“霸凌小测试”:“如果有人说‘我不跟你玩’,这是霸凌吗?”“如果有人偶尔借你的橡皮不还,是霸凌吗?”通过测试,孩子们明白了“霸凌是故意的、重复的伤害”。10点,“纸的故事”环节开始了。志愿者举起一张A4纸:“这张纸就像我们的身体和心灵,现在我们来看看‘伤害’会让它变成什么样。”她让孩子们跟着指令做:“有人骂你时,折一个角;有人推你时,揉一下中间;有人连续一周不跟你玩时,把它撕个小口子。”小航是个调皮的男孩,撕纸时特别用力,结果撕了个大口子。志愿者没有批评他,而是问:“小航,你的纸破了,是不是有点可惜?”小航点点头。“如果我们的身体被打出血,就像纸破了一样,会疼很久,”志愿者说,“所以我们要保护好自己,也不能伤害别人。”小航不好意思地说:“我以后不打人了。”三招防身术:必要的安全指南“纸的故事”后,孩子们对“伤害”有了更具体的认知。接下来的“方法训练营”,志愿者教了“三招防身术”:第一招“大声说不”,练习用坚定的语气说“请你别这样”;第二招“安全撤离”,模拟“遇到危险时,跑向穿制服的人(老师、保安)”;第三招“及时报告”,教孩子们说清“谁、在哪里、做了什么”。在“安全撤离”模拟中,志愿者扮演“欺负者”,故意挡住孩子们的路。起初,有的孩子慌得乱跑,志愿者立刻喊停:“大家看,小琪是怎么跑的?她绕开了‘欺负者’,跑向了举着‘安全区’牌子的老师。”练习5次后,孩子们都掌握了“绕开障碍、跑向安全区”的技巧。最让人感动的是“报告训练”环节。志愿者让孩子们对着“假老师”(由志愿者扮演)报告:“老师,小明昨天和今天都抢我的笔。”有的孩子紧张得说不出话,志愿者就一句一句教。当最胆小的小女孩终于完整报告后,她开心地跳了起来:“我会说了!”综合练习:现实场景的压力测试下午2点,“综合演练”开始了。志愿者设置了一个复杂场景:“你在操场玩,有人骂你并推你,旁边没有老师,但教室就在不远处。”孩子们需要完成“大声说不、侧身躲开、跑向教室、告诉老师”一整套动作。小琳是个文静的女孩,演练时跑得有点慢,志愿者就陪着她练了3遍,最后她终于在10秒内跑到了“教室”。活动结束时,孩子们收到了“勇敢者勋章”,上面刻着“我能保护自己”。服务站的老师说:“以前有个孩子被欺负后,半天说不清楚发生了什么,今天练了报告技巧,以后遇到事就不怕了。”傍晚,团队志愿者整理孩子们的反馈表,发现90%的孩子都写了“我学会了说不”。小航在反馈表里画了一张纸,旁边写着“我要保护它”。志愿者看着这些反馈,笑着说:“我们要的不是让孩子变得攻击性强,而是让他们知道,自己有权利不被伤害,也有能力保护自己。”团队计划把这次的教案整理成视频,发给赣州的乡村小学,让更多孩子受益。离开服务站时,夕阳把孩子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小琳跑过来,给了志愿者一个拥抱:“谢谢老师,我不怕了。”这个拥抱,或许就是对这场活动最好的肯定。


图为实践队在支教。社区人员拍摄通讯员朱梓瑜,何淑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