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盛夏,我跟随巢湖学院数学与大数据学院三下乡队伍奔赴合肥市庐江县同大镇,开启了为期四天的乡村振兴调研之旅。这一路,从政府规划蓝图到田间科技硕果,从农耕文化传承到文旅融合新篇,我不仅触摸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劲脉搏,更在躬身实践中完成了一次思想与认知的蜕变。
初入同大镇镇政府,墙上的发展规划图与会议室里热烈的讨论,让我对乡村振兴有了具象认知。镇政府工作人员用详实的数据和案例,讲述着产业发展、生态保护与文化建设的协同推进策略。智能灌溉系统覆盖农田、电商平台拓宽农产品销路、生态治理让河道重现碧波……这些不再是新闻报道里的抽象概念,而是当地政府与群众携手奋斗的生动答卷。与农技站站长的交流中,他对智慧农业技术推广的执着与忧虑,更让我意识到乡村振兴绝非一蹴而就,每一项政策的落地、每一个项目的推进,都凝聚着无数基层工作者的心血。

走进葡萄园与蔬菜大棚,科技赋能农业的震撼扑面而来。阳光玫瑰葡萄藤下,智能监测设备实时收集土壤湿度、光照强度数据,为精准灌溉提供依据;蔬菜大棚里,反季豆角和紫荆韭菜在温控系统的呵护下茁壮成长。园主感慨:“以前种地靠经验,现在靠数据。”亲手采摘蔬菜时,指尖触碰的不仅是鲜嫩的叶片,更是现代农业转型升级的温度。这一刻,我深刻理解了数字技术如何重塑传统农业,也看到了科技兴农背后,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在小满稻梦空间,金黄的稻田与欢声笑语交织成乡村振兴的最美图景。弯腰插秧时,腰酸背痛的真切体验,让我读懂了“粒粒皆辛苦”的深意;捉鱼游戏中,游客与村民的互动,展现着农旅融合带来的活力。南闸公社的历史陈列馆里,老照片、旧农具无声诉说着岁月故事,让我感受到文化传承对乡村振兴的精神支撑。而三河古镇的古街古巷中,传统建筑与现代文旅产业的完美融合,则为同大镇的未来发展提供了可借鉴的范本。

三天的行程,脚步丈量的不仅是同大镇的土地,更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路径。作为数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我意识到自己的专业知识在智慧农业监测、农产品电商数据分析等领域大有可为。乡村振兴不仅需要情怀,更需要科技与创新的力量。当我们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当青春与乡土碰撞,便能激发出改变时代的能量。
这段旅程,是一堂行走的思政课,让我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光明前景,也明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未来,我愿以所学为笔,以实践为墨,继续关注同大镇的发展,为乡村振兴事业贡献青春智慧,在希望的田野上书写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奋斗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