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屿逐光,山海探兴” 实践总结报告

  
  为追随领袖足迹,深入探索闽东地区山海资源开发的奥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积极响应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号召,传承弘扬“滴水穿石、弱鸟先飞”的闽东精神,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乡村振兴的壮阔征程中,精准把握文化传承的时代脉搏。宁德师范学院数理学院“霞屿逐光,山海探兴”实践队于2025年7月4日至7月19日,走进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城区、柏洋村、盐田畲族乡和长春镇,围绕畲族文化传承、海洋产业发展、山地农业创新、生态旅游升级等方面开展社会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调研、志愿服务、专业实践等形式,探寻霞浦“山”“海”资源开发的路径与经验,为推动地方乡村振兴贡献青年智慧与力量。

  一、溯文化,挖掘山海底蕴与民族瑰宝
  (一)探寻历史脉络,触摸霞浦根脉
  历史是文化的基石,文化是发展的灵魂。实践队抵达霞浦后,首站前往霞浦“九大馆”,在讲解员的细致引导下,系统梳理了霞浦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近代渔业重镇到现代乡村振兴示范地的发展历程。馆内陈列的明清时期渔船渔具、民国渔商契约、当代山海产业成果等展品,生动展现了霞浦“以海兴县、以山富民”的独特发展轨迹。队员们通过观看模型重现的“连家船民”生活场景,深刻理解了这片土地上“山海相依、共生共荣”的文化基因。
  (二)走访畬族乡村,传承民族文化
  1999年,习总书记在《一切为了畲族的发展——<畲族社区研究>序言》中写道:“今天,我虽离开了闽东,但时常还会回忆起畲乡的山山水水,我的心系着畲族人民。”跟随着习总书记的步伐,实践队来到盐田畲族乡浒屿澳村,深入了解当地的畲族文化。实践队与村书记及村民展开深度交流,重点聚焦“连家渔船上岸”这一标志性民生工程。通过村书记和村民的口述,队员们详细了解到:20世纪90年代,当地政府为解决渔民“居无定所、生产落后”的困境,通过建设安置小区、提供就业培训、配套教育医疗资源等措施,让多户渔民实现了“洗脚上岸”。如今的浒屿澳村,白墙黛瓦的畲族风格民居整齐排列,村头的渔船、旧渔网与如今的浒屿澳村形成鲜明对比,直观展现了渔民生活的翻天覆地变化,切实感受到“闽东精神”在民生工程中的生动实践以及党和政府“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在闽东山海的切实体现。
  二、兴产业,探索山海经济与科技赋能
  (一)深耕海洋产业,科技助力养殖
  海洋是霞浦的核心资源,渔业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实践队走进白对虾养殖基地,深入探索海洋产业的现代化转型路径。在白对虾养殖基地,负责人带领队员们沿塘埂行走,实地展示了养殖各环节操作,详细讲解了投喂管理,并指导队员们投喂白对虾。随后,队员们协助养殖户整理了近3年的养殖数据,包括水温、盐度、投喂量与虾苗存活率的关联曲线。结合数理学院专业知识,实践队绘制出“最优养殖参数模型”,建议养殖户在高温季节将投喂时间调整为早晚时段、根据盐度变化动态调整换水频率,这些针对性建议得到养殖户的认可与采纳。
  (二)调研山地农业,赋能特色种植
  柏洋乡是霞浦山地农业的典型代表,实践队在此开展了为期3天的专题调研。在村书记的带领下,实践队员们来到水稻种植区,与种粮大户面对面交流。队员们了解到,柏洋乡山地多、温差大,经过多年摸索,农户们筛选出适配山地环境的水稻品种,随着农业技术的发展,柏洋乡的水稻种植逐渐引入了机械化设备,大大提高了种植效率。随后,在葡萄种植基地,实践队跟着农户学习葡萄套袋技术,并通过与农户的交流,队员们还了解到葡萄套袋的多重价值,深刻体会到特色农业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小小的果袋,既是果实的"保护伞",也是农户们的"致富袋",承载着柏洋乡通过特色农业增收致富的期盼。
  三、护生态,践行绿色发展与文旅融合
  (一)开展沙滩环保,创意美化环境
  生态是霞浦的最大优势,保护是发展的前提。实践队前往大京沙滩开展“净滩护海”志愿活动,队员们分工合作,用夹子、垃圾袋等工具清理沙滩上的塑料瓶、渔网碎片、泡沫垃圾等。随后,队员们发挥创意,将可回收的塑料瓶制成一束花,把废纸袋做成纸巾盒,既美化了环境,又以艺术形式向游客传递“保护海洋、人人有责”的环保理念,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拍照并参与讨论。
  (二)探寻新质生产,科技为农赋能
  正值旅游旺季,实践队在大京沙滩开展游客问卷调查,收集旅游体验反馈与优化建议。调查显示,游客对霞浦的自然风光和畲族文化体验满意度较高,但也提出“基础设施不完善”“特色活动单一”等建议。队员们将问卷结果整理提出“开发畲族渔歌表演”“增设沙滩露营区”“完善民宿预订平台”等具体措施。此外,实践队走访了位于下尾岛的“清屿”民宿,发现当地民宿通过融入畲族元素和海洋主题,形成了差异化竞争优势。并通过与民宿主人的对话,系统掌握了霞浦民宿的运营模式、文化特色及发展困境,为研究乡村文旅产业升级积累了实证素材。
  四、传非遗,推动畲药文化创新与传播
  (一)拜访非遗传承人,学习畲药智慧
  畲药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蕴含着丰富的民族医药智慧。实践队专程拜访了畲药传承人雷顺荣,在他的工作室里,队员们学习了畲药的“四气五味”理论、“七十二番”炮制技艺,以及常见药材的识别、采摘与储存方法。雷师傅分享了与当地小学联合编辑的一本图书,以一到十的顺序来编写草药名称,使得小学生们能够直观地了解畲药文化,这份“创新”的坚守,让队员们对“传承”二字有了更深体悟。队员们用相机拍摄药材标本、用文字记录炮制步骤,为畲药文化的数字化保护提供了珍贵素材。
  (二)直播推广非遗,学制畲药香囊
  为扩大畲药文化的影响力,实践队策划了“云上畲药”直播活动。直播中,雷顺荣师傅手持特色畲药药材,从识别特征、生长习性讲起,生动演示传统炮制技艺,讲解畲药在养生、治病中的应用。队员们协助展示畲药制品,实时解答观众疑问,让屏幕另一端的网友沉浸式感受畲药文化魅力,吸引了超1万人次观看,获得了同时期直播热度榜一的好成绩,让畲药文化突破地域限制,走向更广阔舞台。直播结束后,在雷师傅的指导下,队员们通过沉浸式体验香囊制作的每道工序,直观感受畲药技艺的严谨与精巧。这种手作过程让抽象的非遗文化变得可触可感,既深化了对畲族医药智慧的理解,也为传统技艺的活态传承注入了实践力量。
  本次社会实践活动为期15天,实践队紧密围绕霞浦县“山”“海”资源特色,循着“追随领袖足迹,探寻闽东山海奥秘”的主线,深入霞浦城乡各地,在文化溯源、产业调研、生态保护与非遗传承等方面取得了扎实成果。既见证了乡村振兴战略在基层的生动实践,也以实际行动为地方发展贡献了青年力量。
  不仅如此,通过走访交流、数据收集、志愿服务等形式,不仅直观感受到“连家渔船上岸”工程带来的民生变迁、“闽东精神”在乡村振兴中的生动体现,更以数理专业知识为支撑,为当地养殖业、种植业提供了切实可行的发展建议,用青年力量助力地方发展。此外,实践队还通过剪辑视频、撰写微信推文以及微博文章等形式,帮助村民进行更多更广的宣传以及促进当地旅游业发展,提高人们对于“乡村振兴”的关注度,让“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在青年实践中延续,让青春力量持续为霞浦乡村振兴注入动能。
  但是在这次实践中,实践队也遇到了一些困难和挑战。例如,与畲族老年村民沟通时存在方言障碍,部分养殖户对数据收集的配合度初期较低,沙滩环保活动中遇到游客不理解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实践队需要加强与当地居民的沟通和交流,耐心解释调研意义,主动向游客科普环保理念,消除当地居民的顾虑和误解。同时,实践队也需要加强自身的能力培养和团队建设,提高实践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实践队成员深刻体会到,乡村振兴既需要扎根土地的坚守,也需要与时俱进的创新。在未来的日子里,作为新时代青年,实践队将继续努力学习和实践,为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同时,号召更多的青年人将个人成长融入地方发展,将专业所学对接社会需求,在实践中真正理解“弱鸟先飞”的内涵,用实际行动诠释“强国有我”的担当。
  
来源:宁德师范学院“霞屿逐光,山海探兴”实践队
时间:2025-08-06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总结推荐
  • 土木建筑学院赴重庆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
  • 和合枝小队黔江行:在烟火与文物之间,看见中国民族团
  • 少子化浪潮园所探新途
  • 在少子化时代背景下,持续走低的生育率导致适龄入园儿童减少,幼儿园结构面临深刻调整:部分地区因生源萎缩不得不撤并园所,而人口流入
  • 08-03
  • 青春三下乡:河海大学实践团赴黑龙江省开展农田水利法
  • 感悟九旬老兵家国情怀  砥砺青春奋斗报国之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