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咏彤:铁坑村的烟火气里,我看见傩文化 “活” 在生活里
在去稳坪镇铁坑村之前,我对傩戏的认知,停留在 “古老的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标签上。可当我在村里住了 3 天,看了一场村民婚礼上的傩戏、听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永柏师傅的故事、参与了 12 小时的沉浸式体验后,才真正明白:傩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不是文献里的文字,而是铁坑村村民生活里的烟火气,是婚丧嫁娶时的仪式感,是代代相传的 “精神纽带”。
我们到铁坑村的那天,刚好赶上村民王大哥家办喜事。村口的空地上搭起了简易戏台,蓝色的幕布上写着 “新婚之喜 傩戏祈福”,几个穿着戏服的艺人正在化妆。驻村干部李鹏笑着说:“你们运气好,赶上村里的‘大场面’了。在铁坑村,结婚、生孩子、过寿,甚至盖房子,都要请傩戏班子来表演,图个吉利。” 说话间,锣鼓声响了起来,傩戏《陈老幺娶妻》开场了。
戴着 “喜神” 面具的艺人走上台,手里拿着红色的绸带,用方言唱着祝福的唱词:“今日新人成婚配,傩神保佑永相随;夫妻和睦家兴旺,子孙满堂福安康。” 台下的村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有的跟着哼唱,有的笑着鼓掌,孩子们则围着戏台跑闹,手里拿着大人给的糖果。我旁边的张大爷今年 78 岁了,看得格外入神,还时不时跟我讲解剧情:“这出戏讲的是陈老幺娶媳妇的故事,里面的‘喜神’能给新人带来福气,我们小时候结婚,都盼着能请‘喜神’来。” 张大爷说,他年轻时结婚,傩戏班子在他家唱了整整一天,“现在虽然日子好了,但傩戏不能少,少了它,就像少了点啥。”
村里有 5 个傩戏班子,200 余名傩戏艺人,安永柏师傅是最年长的一位,已经坚守传承 40 余年。我们在他家的堂屋里见到他时,他正在教两个年轻人练习 “傩舞步法”。“脚要稳,步要匀,身子要跟着锣鼓点动。” 安师傅边说边示范,脚步迈得沉稳有力,“学傩戏,先学做人。傩戏里讲的都是忠孝仁义,你心里不装着这些,演出来也没有魂。” 他指着墙上挂着的老照片,那是他年轻时表演 “开红山” 的场景:“我 18 岁跟着师傅学傩戏,师傅告诉我,傩戏是铁坑村的根,不能丢。现在我老了,要把根传给年轻人。”
那两个学戏的年轻人,一个叫小杨,一个叫小陈,都是 “95 后”。小杨告诉我们,他以前在外地打工,去年听说安师傅招徒弟,就辞职回了村:“小时候跟着爷爷看傩戏,觉得特别威风。现在回来学,才知道不容易 —— 唱词要背,步法要练,面具要刻,有时候一个动作要练上百遍。但每次表演完,看到村民们的掌声,就觉得值。” 小陈则笑着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知道傩戏是‘宝贝’,有好几个都想跟着安师傅学,就是怕自己学不好。”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场持续 12 小时的傩戏沉浸式体验。从清晨 6 点的 “请神” 仪式,到中午的 “祈福” 表演,再到晚上的 “送神” 环节,我全程参与,跟着艺人一起穿戏服、戴面具、学唱段。穿戏服时,我费了好大劲才把沉重的衣服套上,肩颈很快就酸了;戴 “土地神” 面具时,视线被限制在两个小孔里,走路都要小心翼翼;学唱段时,方言的发音让我频频出错,安师傅耐心地一句一句教我:“别急,慢慢念,把字咬清楚。”
中午的 “祈福” 表演,我被安排给村民 “送福”。当我戴着面具走上戏台,听到台下传来掌声时,紧张感突然消失了 —— 我不再是 “外来的体验者”,而是融入了这场仪式,成了铁坑村的一分子。有个小朋友跑过来,拉着我的衣角问:“你是土地爷爷吗?能保佑我考试考 100 分吗?” 我蹲下来,按照安师傅教的,轻轻摸了摸他的头:“只要你好好学习,土地爷爷就会保佑你。” 小朋友开心地跑开了,那一刻,我突然懂了 “人神共娱” 的含义 —— 傩戏不是 “迷信”,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大人给孩子的温暖约定。
晚上的 “送神” 仪式在夜色中举行,烛火摇曳,锣鼓声变得舒缓。安师傅说:“‘请神’是求保佑,‘送神’是谢庇佑,这是我们对自然、对生活的敬畏。” 我站在队伍里,跟着大家一起鞠躬,心里满是感动。这 12 小时,我不仅体验了傩戏的流程,更触摸到了铁坑村村民的生活温度 —— 傩戏早已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他们表达情感、连接彼此的方式,是村里的 “文化黏合剂”。
离开铁坑村时,村口的老槐树下,小杨和小陈还在练习步法,几个孩子围着他们模仿。我突然明白,“活态传承” 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像铁坑村这样:老人愿意传,年轻人愿意学,孩子愿意看,让非遗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烟火气里生生不息。作为青年,我们或许不能像安师傅那样坚守 40 年,但我们可以做 “故事的讲述者”—— 把铁坑村的傩戏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知道,非遗就在我们身边,在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生活里,在那些代代相传的热爱里。
在去稳坪镇铁坑村之前,我对傩戏的认知,停留在 “古老的表演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标签上。可当我在村里住了 3 天,看了一场村民婚礼上的傩戏、听了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安永柏师傅的故事、参与了 12 小时的沉浸式体验后,才真正明白:傩文化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不是文献里的文字,而是铁坑村村民生活里的烟火气,是婚丧嫁娶时的仪式感,是代代相传的 “精神纽带”。
我们到铁坑村的那天,刚好赶上村民王大哥家办喜事。村口的空地上搭起了简易戏台,蓝色的幕布上写着 “新婚之喜 傩戏祈福”,几个穿着戏服的艺人正在化妆。驻村干部李鹏笑着说:“你们运气好,赶上村里的‘大场面’了。在铁坑村,结婚、生孩子、过寿,甚至盖房子,都要请傩戏班子来表演,图个吉利。” 说话间,锣鼓声响了起来,傩戏《陈老幺娶妻》开场了。
戴着 “喜神” 面具的艺人走上台,手里拿着红色的绸带,用方言唱着祝福的唱词:“今日新人成婚配,傩神保佑永相随;夫妻和睦家兴旺,子孙满堂福安康。” 台下的村民围得里三层外三层,有的跟着哼唱,有的笑着鼓掌,孩子们则围着戏台跑闹,手里拿着大人给的糖果。我旁边的张大爷今年 78 岁了,看得格外入神,还时不时跟我讲解剧情:“这出戏讲的是陈老幺娶媳妇的故事,里面的‘喜神’能给新人带来福气,我们小时候结婚,都盼着能请‘喜神’来。” 张大爷说,他年轻时结婚,傩戏班子在他家唱了整整一天,“现在虽然日子好了,但傩戏不能少,少了它,就像少了点啥。”
村里有 5 个傩戏班子,200 余名傩戏艺人,安永柏师傅是最年长的一位,已经坚守传承 40 余年。我们在他家的堂屋里见到他时,他正在教两个年轻人练习 “傩舞步法”。“脚要稳,步要匀,身子要跟着锣鼓点动。” 安师傅边说边示范,脚步迈得沉稳有力,“学傩戏,先学做人。傩戏里讲的都是忠孝仁义,你心里不装着这些,演出来也没有魂。” 他指着墙上挂着的老照片,那是他年轻时表演 “开红山” 的场景:“我 18 岁跟着师傅学傩戏,师傅告诉我,傩戏是铁坑村的根,不能丢。现在我老了,要把根传给年轻人。”
那两个学戏的年轻人,一个叫小杨,一个叫小陈,都是 “95 后”。小杨告诉我们,他以前在外地打工,去年听说安师傅招徒弟,就辞职回了村:“小时候跟着爷爷看傩戏,觉得特别威风。现在回来学,才知道不容易 —— 唱词要背,步法要练,面具要刻,有时候一个动作要练上百遍。但每次表演完,看到村民们的掌声,就觉得值。” 小陈则笑着说:“现在村里的年轻人都知道傩戏是‘宝贝’,有好几个都想跟着安师傅学,就是怕自己学不好。”
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场持续 12 小时的傩戏沉浸式体验。从清晨 6 点的 “请神” 仪式,到中午的 “祈福” 表演,再到晚上的 “送神” 环节,我全程参与,跟着艺人一起穿戏服、戴面具、学唱段。穿戏服时,我费了好大劲才把沉重的衣服套上,肩颈很快就酸了;戴 “土地神” 面具时,视线被限制在两个小孔里,走路都要小心翼翼;学唱段时,方言的发音让我频频出错,安师傅耐心地一句一句教我:“别急,慢慢念,把字咬清楚。”
中午的 “祈福” 表演,我被安排给村民 “送福”。当我戴着面具走上戏台,听到台下传来掌声时,紧张感突然消失了 —— 我不再是 “外来的体验者”,而是融入了这场仪式,成了铁坑村的一分子。有个小朋友跑过来,拉着我的衣角问:“你是土地爷爷吗?能保佑我考试考 100 分吗?” 我蹲下来,按照安师傅教的,轻轻摸了摸他的头:“只要你好好学习,土地爷爷就会保佑你。” 小朋友开心地跑开了,那一刻,我突然懂了 “人神共娱” 的含义 —— 傩戏不是 “迷信”,是村民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大人给孩子的温暖约定。
晚上的 “送神” 仪式在夜色中举行,烛火摇曳,锣鼓声变得舒缓。安师傅说:“‘请神’是求保佑,‘送神’是谢庇佑,这是我们对自然、对生活的敬畏。” 我站在队伍里,跟着大家一起鞠躬,心里满是感动。这 12 小时,我不仅体验了傩戏的流程,更触摸到了铁坑村村民的生活温度 —— 傩戏早已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他们表达情感、连接彼此的方式,是村里的 “文化黏合剂”。
离开铁坑村时,村口的老槐树下,小杨和小陈还在练习步法,几个孩子围着他们模仿。我突然明白,“活态传承” 从来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像铁坑村这样:老人愿意传,年轻人愿意学,孩子愿意看,让非遗融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在烟火气里生生不息。作为青年,我们或许不能像安师傅那样坚守 40 年,但我们可以做 “故事的讲述者”—— 把铁坑村的傩戏故事讲给更多人听,让更多人知道,非遗就在我们身边,在那些充满烟火气的生活里,在那些代代相传的热爱里。
来源:河海大学婀‘傩’多姿——数字赋能非遗傩文化传承实践团
时间:2025-09-02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