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力推普,声动乡野”——这八个字,不仅是实践团的名字,更是我们奔赴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两河镇中心小学的坚定使命。当满载希冀的大巴驶入群山环抱的两河镇,那座依山傍水的中心小学映入眼帘,我们深知此行肩负的重任:回应孩子们对学好普通话的热切渴望。
两河镇中心小学坐落于南郑区的富饶之地,毗邻国家级黎坪森林公园东大门。校园虽小,硬化道路、塑胶跑道、太阳能路灯等硬件设施日益完善,但浓郁的方言氛围,无疑是推普工作面临的首要挑战。我们的到来,犹如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为这所乡村小学带来了新的活力与涟漪。
初入课堂,孩子们的热情与纯真扑面而来,但浓重的方言成为沟通的首道壁垒。“老师,俺想去”、“这个是啥子东西”等表达,以及因羞怯或习惯使用方言导致的课堂沉默,无不昭示着推普的难度。为打破僵局,团队成员迅速应变。一位开朗队员以“绕口令大比拼”游戏破冰。夸张的口型、清晰的示范,一句“八百标兵奔北坡”瞬间点燃课堂,笑声、模仿声交织。当腼腆男孩小强在掌声中磕绊完成挑战,泛红脸庞上的笑容,让我们看到了希望的火苗。

基于实践,团队果断将“教”转向“玩”。普通话学习巧妙融入儿歌、故事、情景剧。借助绘本,我们绘声绘色朗读,引导孩子们在情境中感悟语言之美;组织“小小播音员”选拔,鼓励用普通话介绍家乡,哪怕只言片语;课间跳绳、踢毽时,也抓住契机,在轻松氛围中纠正发音,引导交流。

改变悄然发生。在教授普通话家乡儿歌时,孩子们从羞涩低吟,到被欢快节奏感染,歌声渐次清晰响亮,充满山野活力,整个教室仿佛都“声”动起来。团队成员欣喜见证着孩子们的进步,有的自信表达,有的在持续鼓励中稳步提升。
女孩小芳起初发音困难、语速缓慢,队员小李坚持利用午休时间,从单字到词语再到句子,陪伴她反复练习。几天后,当小芳用尚显生涩却已趋标准的普通话说出“老师,我……我想跟你说,汉中的天,好蓝”时,那份感动与欣慰难以言表。
在中心小学,实践团不仅是普通话的传播者,更成为了孩子们的伙伴。分享城市见闻的同时,也倾听他们的心声。孩子们用质朴的语言表达了学好普通话的愿望:希望远方务工的父母能更清晰地听到自己的声音,渴望用标准的语言向世界介绍美丽的家乡。
离别之际,校园格外安静。孩子们用日益流利的普通话,一遍遍说着“老师,你们要常来”。我们将写满鼓励话语和标准发音提示的小卡片悄悄夹进他们的课本。回望青山绿水间的校园,我们深知,团队带来的或许是微弱的“声”音,但这份推普的“声”命力,已在乡野深处悄然扎根、生长。

“聚力推普,声动乡野”,此次三下乡实践之旅,不仅为孩子们的语言世界推开了一扇窗,更让实践团成员们深刻体会到,推广普通话,远不止于沟通便利,它是连接城乡的桥梁,是文化传承的纽带,更是照亮乡村孩子未来的希望之光。带着满满的感动与责任,我们期待着下一次重返,继续用声音唤醒这片美丽乡野的无限潜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