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玲珑:12 小时的傩戏之旅,我在仪式里触摸 “人神共娱” 的灵魂

在德江的 8 天调研中,有一段经历像一颗种子,落在了我心里 —— 那就是在稳坪镇铁坑村,持续 12 小时的傩戏沉浸式体验。从清晨 6 点的 “请神” 仪式,到深夜的 “送神” 环节,我穿着厚重的戏服、戴着受限视线的面具,跟着艺人一起念咒语、跳傩舞、给村民送福。这段经历,让我跳出了 “旁观者” 的视角,真正走进了傩戏的精神世界,触摸到了 “人神共娱” 的灵魂,也读懂了非遗作为 “活态文化” 的真正意义。
 
体验的前一天晚上,安永柏师傅特意找我谈话:“明天你要扮演‘土地神’,戴上面具,你就不是向玲珑了,是‘神’的化身,要心怀敬畏,不能马虎。” 他的语气很严肃,我心里既紧张又期待,反复确认第二天要穿的戏服和要做的动作,生怕出错。
 
第二天清晨 5 点半,我就起床了。在艺人杨师傅的帮助下,我开始 “扮相”:先穿上白色的内衬,再套上红色的戏服 —— 戏服比我想象中重得多,布料厚实,领口和袖口绣着金色的云纹,穿在身上像披了一层铠甲,肩颈很快就有了压迫感。接着是戴面具:“土地神” 面具是木质的,漆成了棕红色,眉眼温和,嘴角上扬,额头刻着 “福” 字。杨师傅帮我把面具固定在头上,用红布带系紧,瞬间,我的视线就被限制在了面具眼部的两个小孔里,只能看到前方一米左右的范围,走路都要小心翼翼。“别怕,跟着我走,熟悉一下就好了。” 杨师傅牵着我的手,带我在院子里走了几圈,我才慢慢适应。
 
6 点整,“请神” 仪式在村头的老槐树下开始了。安师傅作为 “掌坛师”,手里拿着师刀和令牌,嘴里念着方言咒语:“天地玄宗,万炁本根;广修亿劫,证吾神通……” 声音低沉而有穿透力,在清晨的山间回荡。我们几个扮演 “神灵” 的人,跟着安师傅的节奏,双手合十,弯腰鞠躬,围着老槐树顺时针走了三圈。地上摆着供品:水果、糕点、酒,香火在供桌前燃烧,冒出的青烟带着淡淡的香味,飘向天空。村民们站在一旁,神情虔诚,有的双手合十,有的跟着默念。那一刻,我虽然听不懂咒语的具体内容,但看着村民们的眼神,听着师刀碰撞的清脆声响,心里莫名生出一种庄严感 —— 那不是 “迷信”,是村民们对自然的敬畏,对美好生活的祈求。
 
“请神” 仪式结束后,我们开始在村里 “巡游”。杨师傅吹着唢呐,我跟着队伍走着简单的傩舞步法 —— 左脚迈一步,右脚跟一步,身子随着锣鼓点轻轻晃动。村民们纷纷打开家门,拿出糖果和茶水递给我们,孩子们跟在队伍后面跑闹,有的还伸手摸我的面具:“土地爷爷,你要保佑我们哦!” 我按照杨师傅教的,轻轻点头,心里暖暖的。有位老奶奶拉着我的手,给了我一个红鸡蛋:“孩子,戴面具累了吧?吃个鸡蛋补补。” 鸡蛋的温度透过手套传到我手上,我突然觉得,这不是一场 “体验”,而是一场真实的 “参与”—— 我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成了这场仪式的一部分。
 
中午 12 点,“祈福” 表演在村广场举行。我被安排给村民 “送福”:手里拿着红色的绸带,走到村民面前,把绸带系在他们的手腕上,说一句 “土地神保佑你,平安健康”。刚开始我还很紧张,怕说错话,可当我看到第一位村民 —— 张大爷,他笑着伸出手,说 “谢谢土地神” 时,我突然就放松了。我把绸带系在他手腕上,认真地说:“张大爷,祝您身体健康,长命百岁。” 张大爷笑得眼睛都眯了:“好,好,借你吉言!” 那天中午,我给几十位村民送了福,手腕酸了,嗓子也哑了,但心里却满是成就感 —— 我用这种特别的方式,给他们带去了祝福,也感受到了他们的信任与热情。
 
下午 3 点,我们教村里的孩子们学跳傩舞。孩子们学得特别认真,虽然动作笨拙,但眼神里满是好奇。有个叫小雨的小女孩,总是跟不上节奏,急得快哭了。我蹲下来,握着她的手,一步一步教她:“别急,我们慢慢跳,跟着锣鼓点就好。” 练了十几遍后,小雨终于学会了,开心地跳给我看:“姐姐,你看我跳得对不对?” 我笑着点头:“对,跳得特别好!” 看着孩子们的笑脸,我突然明白,傩文化的传承就是这样 —— 一代又一代,在耳濡目染中传递,在欢声笑语中延续。
 
晚上 8 点,“送神” 仪式开始了。烛火在夜色中摇曳,锣鼓声变得舒缓,安师傅的咒语也比清晨时温柔了许多:“今日祈福已毕,恭送神灵归位;愿神灵保佑,铁坑村岁岁平安,年年丰收……” 我们跟着安师傅鞠躬,慢慢退出仪式场地。卸下戏服和面具时,我发现脸颊上已经留下了面具的压痕,肩颈也酸得抬不起来,但心里却格外平静。杨师傅坐在我旁边,给我递了一杯热茶:“今天累坏了吧?第一次体验,能做到这样已经很好了。” 他告诉我,他学傩戏时,第一次参加 “送神” 仪式,紧张得忘了动作,被师傅骂了一顿:“傩戏的仪式,讲究的是‘心诚’,只要你心里装着敬畏,装着对村民的祝福,就不会出错。”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翻来覆去睡不着,脑子里全是白天的场景:清晨的香火味、村民的笑脸、孩子们的笑声、安师傅的咒语…… 我突然懂了 “人神共娱” 的含义 —— 傩戏不是 “神” 对 “人” 的施舍,也不是 “人” 对 “神” 的讨好,而是 “人” 与 “神” 的平等对话,是大家一起祈求平安、分享喜悦的仪式。它是铁坑村村民的精神寄托,是他们连接过去与现在、自然与生活的纽带。
 
这次沉浸式体验,让我对非遗有了全新的认知:非遗不是博物馆里冰冷的文物,不是文献里抽象的文字,而是有温度、有情感、能互动的 “活态文化”。它需要我们去体验、去感受、去参与,才能真正理解它的精神内核。回到学校后,我写了一篇长长的体验日记,配上调研时拍的照片,发在了学校的公众号上,很多同学留言说 “想去德江体验傩戏”“原来傩文化这么有魅力”。未来,我想组织更多同学去德江,参与这样的沉浸式体验,让更多人走进傩文化,触摸它的温度,感受它的灵魂。我相信,只有当更多人真正 “走进” 非遗,而非仅仅 “观看” 非遗时,这份古老的文化才能真正 “活” 在当下,传承下去。
 
来源:河海大学婀‘傩’多姿——数字赋能非遗傩文化传承实践团
时间:2025-09-02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心得推荐
  • 陕理工学子实践故事:汉中两河镇中心小学的“声”命力
  • 聚焦重油轻质化难题,山大科创实践团开启暑期实践探索
  • 探秘低碳技术创新,山大实践团走进中冶焦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