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梦迪:非遗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我在德江看见振兴的新图景
在德江调研的 8 天里,我最深刻的感受不是 “傩文化有多古老”,而是 “傩文化有多‘有用’”—— 它不仅是需要保护的非遗,更是能带动乡村发展的 “金钥匙”。在枫香溪镇的傩面具工坊,我看到 “公司 + 农户” 模式让村民实现了 “家门口就业”;在稳坪镇铁坑村,我看到 “傩戏 + 文旅” 让游客走进乡村、让村民腰包变鼓。这种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 的双向奔赴,让我看到了传统与现代融合的新图景,也让我对 “非遗保护” 有了更接地气的理解。
枫香溪镇长征村的傩面具工坊,是 “非遗带动就业” 的典型例子。工坊负责人告诉我们,工坊采用 “公司 + 农户” 的模式,公司负责设计、采购原材料和销售,农户负责手工雕刻:“我们会给农户提供樟木和设计图纸,他们在家就能雕刻,按件计酬,一个面具根据复杂度,能挣 50 到 200 块不等。” 我们走访了农户李阿姨家,她家的堂屋里摆着两排待完工的面具,李阿姨正坐在小板凳上雕刻:“我以前在外地打工,照顾不了家里的老人和孩子。前年听说工坊招雕刻工,我就回来了,跟着王师傅学了三个月,现在能独立刻简单的面具了。” 李阿姨给我们算了一笔账:“一个月能刻 20 多个面具,挣 4000 多块,比打工时还多,还能照顾家,特别满足。”
工坊不仅带动就业,还开发了一系列傩面具文创产品,比如钥匙扣、冰箱贴、书签等,通过线上电商平台和线下游客店销售。“去年我们的文创销售额突破了 50 万元,今年还打算开发傩戏主题的 T 恤、笔记本。” 负责人拿起一个傩面具钥匙扣,“这个钥匙扣卖 15 块一个,很受游客欢迎,尤其是年轻人。文创卖得好,农户的订单就多,大家的收入也跟着涨。” 我拿起钥匙扣细看,上面的傩面具图案小巧精致,还印着 “德江傩戏” 的字样,既保留了传统元素,又符合现代审美。这种 “传统技艺 + 文创产品” 的模式,不仅让傩文化 “走出去”,还让村民实实在在享受到了非遗传承的 “红利”。
在稳坪镇铁坑村,“傩戏 + 文旅” 的模式更是让乡村焕发了新活力。驻村干部李鹏给我们介绍了村里的 “傩戏探秘一日游” 项目:“游客早上来村里,先参观傩戏博物馆,了解傩戏历史;然后看傩戏表演,体验傩面具绘画;中午在村民家吃农家饭,下午跟着艺人学跳傩舞,傍晚再带着文创产品离开。” 李鹏说,这个项目推出后,每个月能吸引 300 多名游客,最多的时候一天有 100 多人:“游客多了,村里的农家乐、文创店都火了,村民的收入也涨了不少。”
我们在村里的 “傩味农家乐” 遇到了老板张大姐,她正在给游客端菜:“我家以前就种点庄稼,收入很少。去年村里搞文旅,我就把自家房子改成了农家乐,主打‘傩戏主题菜’,比如‘开山神炖鸡’‘土地神炒饭’,游客都觉得新鲜,生意特别好。” 张大姐笑着说,现在她一个月能挣 6000 多块,还雇了两个村民帮忙:“以前想都不敢想,靠傩戏也能过上好日子。现在村里的人都觉得傩戏是‘宝贝’,参与传承的积极性也高了。”
在和李鹏的交流中,他提到了文旅开发中 “保护与开发” 的平衡问题:“我们特别注意不能过度商业化,比如傩戏表演还是保留传统仪式,不搞低俗化改编;农家乐的菜品也以本地食材为主,不搞高价消费。我们想让游客看到的是真实的铁坑村,是真实的傩文化,而不是‘人造的景点’。” 比如村里的傩戏表演,还是由本地艺人出演,用方言唱传统剧目,只是在表演前会加一段普通话讲解,方便游客理解。这种 “适度开发、尊重传统” 的理念,让我特别认同 —— 文旅融合不是 “消耗非遗”,而是 “激活非遗”,让非遗在带动乡村发展的同时,保持自己的文化本色。
调研期间,我还注意到一个细节:铁坑村的很多年轻人开始回流。之前在傩戏班子学戏的小杨,就是从外地辞职回来的:“以前觉得村里没发展,出去打工。现在看到村里搞文旅,傩戏越来越火,觉得回来有奔头。” 李鹏说,去年村里有 12 个年轻人回流,有的加入傩戏班子,有的开文创店,有的当导游:“年轻人回来,不仅给村里带来了活力,也给傩文化传承注入了新鲜血液。”
离开德江时,我看着车窗外的乡村景色,心里满是感慨。以前总觉得 “非遗保护” 是很宏大的话题,需要政府、专家来主导;现在才明白,非遗保护最坚实的基础,是让它融入乡村生活,让村民从传承中受益,让乡村因非遗而发展。这种 “非遗赋能乡村振兴,乡村滋养非遗传承” 的双向奔赴,才是最可持续的传承之路。作为一名学习社会工作的学生,我未来想深入研究 “非遗 + 文旅” 的模式,比如如何设计更有特色的文旅产品,如何培训村民参与文旅服务,如何建立 “非遗保护与乡村振兴” 的长效机制。我相信,只要找对路径,更多像德江这样的乡村,都能通过非遗实现振兴,更多像傩文化这样的非遗,都能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的生机。
来源:河海大学婀‘傩’多姿——数字赋能非遗傩文化传承实践团
时间:2025-09-02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