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红色基因,汲取奋进力量

  8月13日,为了深化对历史的认识,明确时代使命,苏州大学“哲学+”实践团(以下简称“实践团”)走进上海四行仓库、中共一大、二大会址纪念馆、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展展开红色主题社会实践。实践团成员通过实地探访、深度研学,在历史现场感悟红色精神,从革命先辈的奋斗足迹中汲取前行力量。
  弹痕刻忠魂,足迹续荣光
  站在四行仓库斑驳的西墙下,仿佛看到了那场激烈的战争。密布的弹孔静静凝视着前来探访的人们,无声诉说着1937年淞沪会战中“八百壮士”的英勇事迹。
  在于若溪同学的带领下,实践团成员带着“牺牲”“自由”“尊严”“希望”等关键词,详细了解了谢晋元率420余名官兵坚守四行仓库四天四夜的壮烈历程。从击退日军十多次进攻到毙伤敌200余人,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革命先烈用血肉之躯筑起的防线,每一段故事都彰显着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随后,实践团围绕四行仓库抗战纪念地参观上海四行仓库抗战纪念馆、晋元纪念广场、四行仓库纪念墙、纪念雕塑等地,结合老照片与历史资料,重温“八百壮士”的英雄事迹。最后,实践团成员重回西墙,分享一行的感悟。实践团成员徐煦表示:“西墙保留着的弹孔与炮轰过的痕迹,是八百壮士昼夜死守的坚强证明。这些伤痕不仅是战争暴力的痕迹,更象征着中国军人用血肉之躯粉碎日寇迷梦的不屈姿态。”
  
  图为团队成员于四行仓库观看战时照片。孙浩然供图
  典籍载真理,思想照征程
  离开四行仓库,团队来到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展。走进典藏展的大门,一股厚重的历史气息扑面而来,近400件珍贵文献整齐陈列,从泛黄的手稿到不同版本的著作,构成了一幅马克思主义思想发展与传播的立体画卷。
  在专家的解读下,实践团成员通过知识问答,深入了解了马克思主义从诞生到在中国传播、发展的历程,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从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系列理论成果,每一份文献都承载着真理的力量,见证着中国共产党人对科学理论的坚定信仰与不懈探索。
  
  图为团队成员于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展观看典籍。孙浩然供图
  一大启新航,二大奠基业
  离开马克思主义文献典藏展,实践团成员来到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推开石库门,仿佛穿越百年时光,回到了1921年那个开天辟地的时刻。最让成员们印象深刻的是复原的中共一大会议场景,逼真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其中:13位代表围坐在长桌旁,或慷慨陈词,或凝神倾听,为了共同的理想信念展开热烈讨论。
  站在中国一大会址外,夕阳的余晖为建筑镀上金光,实践团成员自发合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用歌声传递信念,以青春书写担当,吸引众多游客驻足。歌声与霞光交融,化作誓言,直上猎猎红旗,告慰先驱,亦照亮前路。
  最后,漫步于中共二大会址纪念馆,实践团成员纷纷翻阅电子版党章,讨论其多年来的变化与不变,从中深入了解党的智慧与传承。参观尾声,成员们重温入党誓词,将党的精神刻入灵魂。
  
  图为团队成员于中国共产党一大会址合影。孙浩然供图
  “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等是党和国家的红色基因库,要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根据习近平总书记的指引,此次红色主题社会实践活动,让苏州大学“哲学+”实践团成员在行走中感悟历史,在研学中汲取力量。成员们纷纷表示,要将把此次实践的收获转化为实际行动,传承红色基因,坚定理想信念,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通讯员张芸芸
  
来源:大学生家园
时间:2025-08-22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