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网潍坊7月25日电(通讯员 王萍)为了更好的了解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新面貌,新环境,以此更好地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新麦场精神”实践队于7月25日在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展开调查。实践团明白乡村振兴不仅关注经济的发展,还包括社会、文化和生态等各个方面的提升,旨在构建一个全面发展、和谐共生的乡村新局面。
享潍坊果园之美誉,万亩桃林花果飘香实践队在韦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下跟随当地村民参观了临朐县嵩山生态旅游区境内的桃林,近日两万亩蜜桃陆续进入采摘季,整个嵩山成了一个大果园,红红的桃子压弯枝头,山上、山下弥漫着浓郁的桃香。田间、地头、村口、路边成了临时的农贸市场,到处是收购蜜桃的客商。
。 实践队拜访了当地村民,当地村民说,种植蜜桃,效益彤红:春天赏花,夏季赏果,秋季采摘卖钱,桃叶可做饲料,枝条可作木柴。
据实践队了解,近年来,嵩山蜜桃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很多村庄采取“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为提高蜜桃产业组织化、规模化、市场化程度,嵩山生态旅游管委会政府,加强蜜桃生产管理,邀请果树专家对果农进行培训、到果园进行指导,确保蜜桃的品质卓越。
实践队明白了种桃可以助农增收,让大家共同致富,助力乡村振兴。嵩山境内,山清水秀,环境宜人,当地人依托优良的生态环境,以蜜桃为媒,推动乡村旅游不断发展。实践队还参观了嵩山建设的规范化蜜桃观光园、采摘园,赏花景点,农家乐饭店等。在实践队眼中的春日嵩山,“桃之夭夭,妁妁其华”,十里桃花,十里香风,游客纷至沓来,游人穿行在桃花间,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唯美画卷。
红色文化底蕴厚重,搭建乡村振兴之厦 实践团参观的桃园就在省道边,紧邻“龙门”大峡谷和龙门河大桥,山下就是电影《南征北战》中的大沙河,距离“桃村”不足百米,又是1947年“南麻战役”“临朐战役”的敌后战场,
红色文化底蕴厚重,春天来桃园赏景、写生和听故事的游客很多,有时每天多达上百人。
实践队拜访了龙门社区党委委员、西井村党支部陈书记,他介绍说:西井村位于龙门河畔,坐落于摩天岭脚下,西面是狮子山,东临龙潭湖,依山傍水,自古以来交通发达,物阜民丰,现有人口1200。以前,商业、建筑业、劳务输出成为村子的三大支柱产业。近几年来,蜜桃产业走红,吸引了很多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发展蜜桃产业,目前有一半村民种植桃树,年收入在几万元到十几万元不等。实践队明白了乡村振兴必须抓住机遇,把种植蜜桃和乡村旅游结合起来,这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大手笔,细构思才行。
“西井村是1952年版电影《南征北战》拍摄地,村西有温泉、螭龙潭、附近有齐长城遗址和城堡等景点,发展旅游业具有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下一步,实践团建议把村子建设成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让百姓口袋鼓起来,让乡村振兴之光普照嵩山大地。
助力乡村道路建设,打通乡村振兴之路实践团深入了解到嵩山生态旅游发展服务中心在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过程中着力“建好、管好、护好、用好”农村公路。据实践团了解,部分村里原来的水泥路修建时间久、路面窄,出现破损。每逢农忙、旅游旺季等时期,机动车数量增加,给交通带来了压力,也为村发展乡村旅游业带来了一定的限制,群众也一直盼望着道路的改造提升。
实践团明白了要突出实干导向,锚定实际问题抓落实,从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入手,对乡村铺设沥青路,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工作做到群众心坎上,大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村容村貌改善,通过产业兴旺和创新渠道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途径。实践团将
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