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东昌葫芦,感受雕刻艺术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当下,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和喜爱日益高涨。近年来通过非遗文化、非遗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例子不胜枚举,而在此过程中,非遗文化也获得了更持久的活力。2024 年8月6日,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新麦场精神”社会实践队的成员们前往聊城市东昌府区,深入了解雕刻葫芦这一古老技艺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以及传承现状,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为其传承与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了解东昌葫芦,让技艺血脉相传
实践团队首先来到了当地著名的葫芦雕刻大师于风刚的工作室。一进门,成员们就被满屋精美的葫芦雕刻作品所震撼。形态各异的葫芦上,刻着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山水,每一件作品都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故事。于风刚热情地接待了实践团队,并为他们详细介绍了雕刻葫芦的历史。据于风刚介绍,雕刻葫芦起源于宋代,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独特的民间艺术形式。在过去,雕刻葫芦主要用于装饰和实用,如制作成容器、摆件等。随着时代的变迁,雕刻葫芦的艺术价值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成为了一种珍贵的收藏品和礼品。

在了解了雕刻葫芦的历史后,成员们迫不及待地想要亲身体验这一古老技艺的魅力。于风刚亲自为他们示范了雕刻葫芦的基本技法,从如何挑选葫芦、设计图案,到使用刻刀进行雕刻,每一个步骤都讲解得细致入微。成员们认真地聆听着,不时提出自己的疑问,于风刚都一一耐心解答。雕刻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起初,实践队队员对于力度和角度的把握十分生疏,每一次下刀都小心翼翼,生怕破坏了葫芦的整体造型。但在指导老师的耐心指导下,队员们逐渐掌握了技巧,能够更加自信地在葫芦上留下自己的痕迹。从简单的线条勾勒,到逐渐复杂的图案刻画,每一个细微的进步都让实践队员感到无比的满足。看着原本朴素的葫芦在自己的手中变成了一件精美的艺术品,心中的成就感油然而生。通过亲身体验,成员们深刻地感受到了雕刻葫芦这一技艺的难度和魅力,也对传承这一古老技艺有了更强烈的责任感。

巧借创新活水,让技艺融入群众
在探寻雕刻葫芦这一古老技艺的过程中,实践团队不仅感受到了它的魅力,也了解到了传承路上所面临的挑战。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传统手工艺受到了巨大的冲击。雕刻葫芦由于制作工艺复杂、周期长、成本高,市场需求逐渐减少。许多年轻人不愿意学习这门手艺,导致传承出现了断层。此外,由于缺乏创新和宣传,雕刻葫芦的作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也逐渐下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动乡村产业振兴,紧紧围绕发展现代农业,围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乡村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兴旺。”实践团队成员们意识到,要想让雕刻葫芦这一传统技艺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就必须在传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与现代市场需求相结合,打造具有特色的葫芦雕刻产业。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当地的葫芦雕刻艺人共同探讨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他们将现代设计理念与传统工艺相结合,开发出了一系列具有时尚元素和实用功能的葫芦雕刻产品,如葫芦灯、葫芦饰品、葫芦文具等。这些产品不仅保留了雕刻葫芦的艺术特色,还满足了现代人的审美和生活需求,受到了市场的欢迎。当地师傅们还积极利用互联网平台进行宣传和推广,通过开设网店、直播带货等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雕刻葫芦这一传统技艺。他们还与当地的旅游部门合作,将雕刻葫芦作为特色旅游纪念品进行推广,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购买和体验。

展望美好未来,让技艺生生不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实践团队深知,他们的工作只是一个开始,要想让雕刻葫芦这一传统技艺在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还需要不断地努力和探索。未来,他们计划进一步加大创新力度,开发出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的葫芦雕刻产品,打造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同时,他们还将加强与当地政府和企业的合作,争取更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带动更多的农民就业增收。此外,他们还将开展葫芦雕刻技艺培训,培养更多的年轻艺人,为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技艺储备人才。
在这次社会实践中,实践团队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传统手工艺的魅力和价值,也感受到了自己肩负的责任和使命。他们相信,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指引下,通过大家的共同努力,雕刻葫芦这一传统技艺一定能够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贡献更多的力量。
 
作者:李新茹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新麦场”精神实践队
时间:2024-08-07 关注: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走进东昌葫芦,感受雕刻艺术
  •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当下,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和喜爱日益高涨。近年来通过非遗文化、非遗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例子不
  • 08-07
  • 烛光支教队——快乐暑期,筑梦同行。
  • 穿越时光的回廊:探寻乡村遗失的桥与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