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兴农正当时,农民增收有活力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了解科技在农业领域的应用与创新,2024年8月3日,一支充满热情与求知欲的社会实践团队——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新麦场精神”社会实践队走进了位于山东省聊城市东昌府区韩集乡的现代化育苗棚,开启了一场探索科技兴农的奇妙之旅,亲身感受科技给农业带来的巨大变革。
探索育苗棚中的科技密码
清晨,阳光洒在育苗棚的玻璃幕墙上,折射出耀眼的光芒。团队成员们怀揣着对农业科技的好奇,踏入了这个充满希望的绿色世界。一进入育苗棚,眼前的景象让人惊叹不已。整齐排列的育苗架上,嫩绿的幼苗生机勃勃,仿佛在诉说着科技赋予它们的强大生命力。
工作人员热情地迎接了实践团队,并详细介绍了育苗棚的基本情况。这座育苗棚,采用了先进的温室技术,能够精确控制温度、湿度、光照和通风等环境因素,为幼苗提供了近乎完美的生长条件。在育苗架旁,队员们仔细观察着幼苗的生长状况。只见幼苗的根部浸泡在特制的营养液中,这种无土栽培技术不仅节省了土地资源,还能有效地避免土壤病虫害的传播。工作人员解释说:“通过精确调配营养液的成分和浓度,我们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的需求,为它们提供最适宜的营养供应,从而提高幼苗的质量和成活率。”团队成员们还注意到,育苗棚内安装了智能化的监控系统。通过传感器和摄像头,工作人员可以实时监测幼苗的生长参数,如温度、湿度、光照强度等,并根据这些数据及时调整环境控制设备,确保幼苗始终处于最佳的生长状态。

科技创新引领农业发展
在参观过程中,实践团队深刻感受到了科技创新在农业发展中的引领作用。育苗棚内引进了最新的种子处理技术。在播种前,种子经过严格的筛选、消毒和催芽处理,提高了种子的发芽率和幼苗的抗病虫害能力。同时,采用了先进的育苗基质,这种基质具有良好的透气性、保水性和肥力,为幼苗的生长提供了坚实的基础。除了在育苗环节的创新,科技在种植管理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展示了一款智能灌溉系统,该系统能够根据土壤湿度和作物需水量自动进行精准灌溉,不仅节约了水资源,还提高了灌溉效率。此外,通过生物技术的应用,培育出了具有抗病虫害、抗逆性强等优良性状的新品种,为农业生产带来了更高的产量和品质。
在与工作人员的交流中,团队了解到科技兴农不仅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和质量,还降低了劳动强度,吸引了更多年轻人投身农业领域。一位年轻的技术员说道:“以前,农业给人的印象是辛苦和落后,但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农业变得越来越智能化、现代化,也让我们这些年轻人看到了农业发展的广阔前景。”

科技兴农助力乡村振兴
参观结束后,实践团队与育苗棚的负责人和技术人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和探讨。负责人表示,科技兴农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未来,育苗棚将继续加大科技投入,不断引进和研发新的技术和设备,提高育苗的质量和产量。同时,将加强与科研院校的合作,培养更多的农业科技人才,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实践团队成员们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感受和体会。一位同学说道:“这次参观让我深刻认识到科技对农业的重要性,也让我对未来农业的发展充满了信心。我将努力学习专业知识,为科技兴农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科技兴农的步伐从未停止,这座现代化的育苗棚只是一个缩影。相信在科技创新的引领下,我国农业将迎来更加辉煌的明天,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和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强大动力。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成员们不仅增长了见识,拓宽了视野,还深刻体会到了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巨大作用。他们将把所见所闻所感带回学校,传递给更多的同学,激发更多人关注农业科技,为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作者:李新茹 来源:曲阜师范大学数学科学学院“新麦场”精神实践队
时间:2024-08-07 关注: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走进东昌葫芦,感受雕刻艺术
  • 历史是文化的载体,文化是历史的血脉。当下,人们对非遗的关注和喜爱日益高涨。近年来通过非遗文化、非遗产业带动村民脱贫致富的例子不
  • 08-07
  • 以青春之回响,打造美丽乡村新风貌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乡村振兴为年轻人提供了展现才华的用武之地,希望更多的年轻人为乡村振兴发挥积极作用”。为了探寻青年发展与乡村
  • 08-07
  • 畅通乡村血脉,铺好乡村振兴幸福路
  • 为了更好的了解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新面貌,新环境,以此更好地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历史任务。曲阜
  • 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