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5日 星期二 晴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运河水面时,我已经站在了三痴斋工作室的朱漆大门前。门楣上“三痴斋老号”五个斑驳的大字在晨光中显得格外厚重,仿佛在诉说着这个百年老字号的故事。“吱呀”一声,门开了。宋长峰老师迎了出来,手掌上还带着新鲜的泥痕。“来得正好,今天要开一批新泥。”他笑着说,眼角堆起的皱纹里似乎都藏着泥土的气息。
工作室比想象中简朴得多。正中央是一张斑驳的枣木工作台,上面整齐排列着各种自制工具:竹片、骨针、牛角刀,每一件都磨得发亮。最引人注目的是墙角那口大缸,里面盛着的暗红色泥料散发着淡淡的土腥味。“这是去年霜降后取的'金板土',已经醒了一年多。”宋老师用手舀起一团,泥团在他指间拉出细长的丝,“看这个韧性,机器做的泥永远达不到。”
工作室里弥漫着一种特殊的静谧,只有窗外偶尔传来的鸟鸣打破这份宁静。阳光透过老式的木格窗斜斜地洒进来,在泥塑作品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宋老师的工作服袖口已经磨得发白,但每一处磨损似乎都在诉说着与泥土相伴的岁月。
墙边的博古架上陈列着各式泥塑,从传统的福禄寿三星到充满童趣的生肖动物,每一件都散发着独特的生命力。最上层单独摆放着一尊精致的仕女像,裙裾飞扬的线条流畅得仿佛下一秒就会随风舞动。“这是用'甩泥成纹'的技法做的,”宋老师解释道,“泥巴在半干时最听话,要抓住那个时机。”
大缸旁的木架上晾着几块泥板,上面布满了细密的裂纹。"这是自然的开片,“宋老师指着纹路说,”就像人的掌纹,每一块泥都有自己独特的纹理。他取下一块已经干透的泥板,轻轻敲击,发出清越的声响,“听,这就是好泥的声音。”
角落里的小炭炉上坐着一壶水,咕嘟咕嘟地冒着热气。宋老师倒了两杯茶,茶汤在粗瓷杯里荡漾,倒映着工作室里的一切。茶香混合着泥土的气息,竟出奇地和谐,就像这里的一切都那么自然地融为一体。
作者:2024级本科生 及远哲
来自单位:山东大学(威海)数学与统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