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8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走进新街口北门桥社区,开展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非遗漆扇制作实践活动。众多青少年踊跃参与,携手开启了一段奇妙的非遗探索之旅,在传承与创新中,让古老漆艺焕发青春光彩 。
一、筹备:让非遗与青春双向奔赴
活动筹备期,实践队员开启 “深度解码” 模式。他们穿梭于图书馆、非遗工作室,挖掘漆扇文化内涵与制作工艺,从历史起源、地域特色到技法传承,逐一梳理。采购环节更是 “精挑细选”,竹木扇骨要纹理顺直,生漆、颜料得天然纯正,力求为孩子们还原最本真的非遗创作环境。
社区活动场地被实践团队精心布置成 “漆艺小天地”:陈列非遗漆扇历史展品,张贴图文并茂的工艺流程图,古色古香的氛围里,静静等待青春身影踏入,一场非遗与青春的双向奔赴,即将启幕。
二、相遇:非遗课堂点燃求知火种
活动开场,实践队员先用PPT介绍了漆扇的种类,比如描金漆扇、黑漆撒金漆扇,小朋友们听到“一棵漆树一年只能产250克生漆”时,纷纷惊叹“原来这么珍贵!”在讲解漆扇历史时,通过提问“漆扇的雏形是什么时期?”引导孩子们思考。孩子们跟着穿梭历史,目光里满是好奇与向往。
漆扇作为地域非遗,承载的不仅是技艺,更是当地民俗风情与文化记忆。随着讲解深入,孩子们不自觉围拢过来,迫不及待想动手 “解锁” 这项古老技艺,非遗的火种,在青春求知欲里悄然点燃。
三、解码:手把手教出 “小匠人”
“先看这件成品漆扇!” 实践队员举起精心制作的漆扇,从选材、拼接的 “筋骨” 构建,到绘制、髹饰的 “灵魂” 注入,每处细节都藏着匠心。分步教学时,孩子们瞬间开启 “专注模式”:看队员调漆时手腕轻晃,刷漆时毛刷如燕穿梭,不时发出 “哇,原来这样!” 的惊叹。
示范结束,孩子们戴手套 “上岗”,调色、试水、浸染,动作虽笨拙,眼神却坚定。有人用 “旋转法” 转出漩涡晕染,有人以 “Z字法” 勾勒条纹,还有女孩写下 “夏天快乐”,让大漆晕染出专属浪漫。小组合作更是创意迸发,打磨、绘制分工明确,遇到难题就凑在一起相互讨论、请教志愿者。
四、碰撞:当青春创意拥抱古老技艺
创作环节,是创意与技艺的 “激情碰撞”。孩子们分组协作,有人专注调色,绘出缤纷色彩;有人醉心扇面创作,把脑洞变成图案。实践队员化身 顾问,帮孩子们解决材料难题,引导他们融入个性:有人在扇面绘卡通形象,让非遗 “潮” 起来;有人拼贴金箔、螺钿,重现传统技法新活力。
颜料洒落的桌面上,是青春肆意创作的痕迹;逐渐成型的漆扇里,藏着孩子们的心血。虽稍显稚嫩,却满是朝气 —— 古老技艺,在青春创意拥抱下,开出新花。
五、收获:非遗传承的种子悄然扎根
成果展示时,孩子们举着漆扇互相分享成果,讨论创作思路与创作感悟时,有孩子讲团队协作故事,有孩子说想把漆艺教给更多人。活动结束时,一个最爱问问题的小女孩开心地给实践队员展示了她做的漆染书签,这张书签正反面的花纹不同,颜色各异。这项传承千年的漂漆工艺,在她的口中,变成了“魔法”。这种发自内心的认同,有时比任何口号都要更有力量。
活动收尾,孩子们捧着作品合影,笑容里是自豪与不舍。他们收获的不仅是漆扇,更是非遗文化的理解、传统技艺的热爱。实践队员、社区志愿者也深受触动:当青春邂逅非遗,传承的种子已悄然扎根,未来,必将在更多人心中发芽。
这场非遗漆扇实践活动,是传承的 “微缩剧场”:筹备时的文化挖掘,是守护根脉;教学时的手把手传递,是技艺延续;创作时的创意碰撞,是活力注入。
非遗传承,需要这样的青春参与 —— 让古老技艺走出 “博物馆角落”,在青少年动手实践里 “活起来”;让传统文化摆脱 “晦涩标签”,在青春创意里 “潮起来”,让非遗传承 “青春续航”,让文化之美,在代际接力中永续绽放 。此次制作非遗漆扇实践活动,让青少年走进非遗,触摸历史,在动手实践中感受传统文化的温度。通过与志愿者面对面交流,孩子们了解到非遗背后的故事与技艺传承的艰辛,在心中播下了守护传统文化的种子。同时,活动以青春创意为非遗注入新活力,探索了非遗传承的创新路径,让古老的漆扇技艺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图为志愿者们和孩子们查找相关资料。 通讯员孙悦供图

图为孩子们在观看视频。 通讯员孙悦供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