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8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志愿教学团队走进南京市鼓楼荔枝广场二期,空调风混着孩子们的笑声在活动室里打着旋。活动室里,空调送出的丝丝凉意与孩子们的阵阵欢笑声交织在一起,盘旋回荡。此次课程设置丰富多样,包含了数学游戏、数学谜题、数学实验等不同板块。像“数字接龙”游戏,能有效锻炼孩子们的反应速度和对数字的敏感度;而“七巧板拼图”活动,则有助于培养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几何思维。
一、数字变魔术,课堂乐开花
课程的开篇是“火柴棒变魔术”。上午10点半,团队成员调出首张幻灯片:6根火柴棒摆成的“小鱼”正向右游。“谁能让小鱼换个方向游,还只用6根火柴?”问题刚出,梳着双马尾的朵朵就举起手大声说:“动尾巴!把最底下的那根火柴挪到上面去!”成员按她说的操作鼠标,屏幕里的小鱼果然摇着尾巴掉了头,孩子们顿时发出惊喜的“哇”声。这个开场比预期顺利,没想到不用真实的火柴,屏幕上的动态效果反而更能抓住他们的目光。
之后进入10以内的计算环节。成员展示出“9-5=2”这个错误的算式,让孩子们移动一根火柴棒改正。穿黄色短袖的小宇急得站了起来:“把9改成5!可5减5等于0也不对呀……”他的话还没说完,旁边的乐乐已经跳起来:“动等号!改成9-5≠2?”台下顿时笑作一团,成员趁机引导:“再好好想想,怎么才能让等式成立呢?”最后,在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讨论中,有人发现把“9”右上角的火柴移到“2”下面,变成“5-5=0”才正确。看着屏幕上的火柴棒被“挪”到合适的位置,孩子们眼里的光芒比窗外的阳光还要耀眼。
二、图形会说话,孩子喜“数”它
图形变换环节的气氛最为热烈。用12根火柴棒摆成的“田”字,要改成3个正方形,需要挪走几根呢?团队成员特意放慢了演示节奏,让孩子们分组讨论起来。平时比较腼腆的男孩小凯,此刻突然举起了手:“挪走4根就行!剩下的大正方形里能套着两个小的!”当屏幕上的火柴棒一根根消失,最终呈现出他描述的形状时,小凯的脸颊一下子红了,嘴角却不由自主地向上扬起。
最后的加法闯关赛,成员设计了五关挑战:用火柴棒摆出“1+2=3”“4+5=9”等算式,难度逐渐增加。孩子们分成两队抢答,有的趴在桌上盯着屏幕数火柴,有的拉着同伴的袖子小声商量。当最后一关“8+1=10”被解开——把“8”变成“9”,移动一根火柴让等式成立时,获胜队的孩子们跳起来击掌,失利队也跟着鼓掌,没人在意输赢,眼里满是闯关成功的兴奋。
三、趣味引思路,难题变“玩”题
趣味数学的核心,在于让孩子从数字中发掘乐趣,在乐趣中触碰思维的火花,在思维的运转里播下热爱知识的种子。老师要做的,其实很简单:弯下腰来,用他们的视角打量世界,用他们的步伐丈量天地,让数学这门看似严谨的学科,化作童年里最生动的印记。

卢悦出境 社区负责人拍摄

卢悦出境 社区负责人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