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期间,巢湖学院“赴梅渚镇儿童教育帮扶团”深入宣城市郎溪县梅渚镇开展“推普助力乡村振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中,团队兵分两路,以知识滋养希望火种,用调研探寻发展路径,双向奔赴赋能乡村建设。
团队成员来到了当地村民委员会,架起“教育关爱服务团”的旗帜,吸引当地群众的注意,与当地政府人员开起座谈,深入了解教育帮扶内容,确定知识推进方向。工作人员纷纷表示文化宣讲在郎溪对外宣传,文化传承,教育提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随后,团队成员将文化宣讲和走访调查相结合,走向大街小巷,深入调研当地的非遗了解情况。在充分的了解当地群众对非遗的了解渠道及存在的认识困难后,为孩子和当地群众制定了不同的策略。

少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是民族的希望。团队前往黎明村村民委员会开展非遗文化宣讲活动。通过非遗知识闯关,五猖“神秘起源”,热闹“小马舞会”等活动,孩子们对非遗的学习热情被充分激发。此外,教育帮扶团还为孩子们准备了丰富的奖品,鼓励他们积极回答问题,认真听讲,将学习的非遗知识和技能与家人分享。这样既能巩固孩子们的学习成果,也能让其家人了解非遗文化,促进家庭对传统文化的共同认知。
另一支小组聚焦当地非遗文化开展实地调研。成员们先后走访五猖馆、定埠文化民俗中心等场所,通过与非遗传承人及场馆工作人员深入交流,重点了解了民俗活动的流程、象征意义及保护现状。此外,小组在人流密集的街市设置调查点,采用随机抽样方式开展问卷调查,内容涵盖民众对本地非遗的知晓度、参与频率、传承建议等,共回收有效问卷若干份。通过实地走访与问卷收集,团队成员梳理当地非遗文化的脉络,借助互动交流加深群众对本土非遗的认知,让更多人了解其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为非遗文化的普及与传承搭建起沟通桥梁。

泥捏乾坤扇绘春,笔裁锦绣落童真。除了宣传非遗文化,团队成员为了拉近和孩子们的距离,还开展了许多趣味的手工活动,捏橡皮泥,制作纸扇以及画简笔画。通过揉、捏、塑形,一个个充满童趣的造型在孩子们的手中出现,通过剪裁、绘画、组装,完成了简易纸扇的制作。活动结束后,团队成员与孩子们共同参与合影拍摄。孩子们手持活动中完成的橡皮泥作品、纸扇及绘画习作,与成员们并肩而立。镜头下定格了双方的融洽瞬间,为此次实践活动留存下直观而珍贵的影像记忆。

团队离开梅渚镇时,恰逢安徽农业大学的实践团队抵达。两批队员在村委会简单交接,分享了非遗调研笔记、活动开展心得,也嘱托了后续需关注的儿童帮扶细节。一句“接力棒交给你们了”,让这份扎根乡土的实践延续下去,文化传承与教育帮扶的火种,在新旧交替中继续燃烧。

此次梅渚镇之行,团队带着知识和热情而来,也装满了收获和感动离开。用青春力量搭建起连接城乡的文化纽带,也为乡村振兴注入了鲜活的教育动能。未来,这份实践成果将持续发酵,让文化的根脉在乡土间更牢固地扎根,让教育的光芒照亮更多乡村孩子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