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鄂东大别山南麓,有一条青石板铺就的百年老街——长胜街。今天,武汉晴川学院“将星启航”实践团成员们以及带队老师走进这条承载着红色记忆的古街,以青春视角解锁湖北省非遗瑰宝——红安大布的千年密码。

了解:七里纹韵,红安布歌
红安大布又名“家机布”、“景庄布”、“老粗布”、“老土布”,是红安县几千年来民间世代使用的一种手工产品,也是一种纯棉纺织珍品,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和鲜明的地方特色。其传统纺织技艺含量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手织老粗布的织造工艺极为复杂,从采棉纺线到上机织布,要经过大大小小72道工序,其中主要工序有轧花、弹花、纺线等15道。它具有质地柔软、手感佳、透气性好、无静电反应、持久耐用、色彩艳丽但不张扬、冬暖夏凉等优点。




初遇:长胜街口,织梦初逢
初入长胜街,一间陈列着斑斓织锦的红安大布店铺便抓住了我们的视线。店内,色彩浓郁、纹样古朴的大布无声陈列,大家对精美的红安大布毫不吝啬赞美之词。
不久后,我们见到了本次非遗探访的引路人——红安大布纺织技艺传承人陶文成师傅。抬头望去,“红安大布纺织技能传承工作室”的匾额古朴庄重,室内陈设井然有序,浸润着岁月的痕迹。尤其那扇门上,醒目的“湖北省民间工艺技能传承人”牌子高高悬挂,仿佛在无声诉说着主人肩负的使命。
体验:纺车摇动,经纬初识
跟随陶师傅的脚步,我们来到了深藏底蕴的红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令人动容的是,这里不仅是技艺的殿堂,更是陶师傅温暖的家园——他的母亲与女儿也生活于此。一家三代,扎根于此,这份对红安大布的深厚情感与矢志不渝的传承决心,不言而喻。

在陶师傅和陶母热情的引领与讲解中,我们得以近距离观察那些承载时光的古朴织机。参观之后我们一起观看了一段精心制作的红安大布宣传片,更让我们沉浸于这项非遗技艺的独特魅力。

在陶师傅和陶母许可下,两位老师傅耐心细致地示范、讲解,手把手地指导实践队员如何使用织机。就在我们专注聆听陶师傅讲解技巧时,一个小身影吸引了大家的目光——陶师傅的小女儿,正安静地在一旁抬头看着父亲指导哥哥姐姐们的动作,眼神里充满了专注与好奇。


陶师傅还向我们展示了织在红安大布上的《黄安谣》。陶师傅将《黄安谣》的词句化作布面上的星火图腾——用赭红铺成历史底色,以金黄勾勒出“小小黄安,人人好汉,铜锣一响四十八万,男将打仗,女将送饭”的字样,让飞梭在经纬间穿梭出永不褪色的革命记忆。

聆听:五代匠心,薪火绵延
实践体验后,陶师傅便与我们讲述起他与红安大布的故事。陶师傅称,自己是这门技艺的第五代传人。陶师傅坦言,他虽毕业于武汉纺织大学,但毕业后投身机械领域。年少时,面对母亲希望他承袭家学的期望,他曾心怀不解与疏离。然而历经沉淀后,陶师傅幡然醒悟,深刻认识到守护这项文化遗产的紧迫与价值,毅然重拾祖业,接过了母亲手中的接力棒。
谈及未来,陶师傅骄傲的指着一旁的小织机告诉我们,他们还在东西湖区积极开展少儿织布体验活动,播撒兴趣的种子。在潜移默化的家庭熏陶中,这份热爱悄然生根——他的小女儿,在祖母和父亲的言传身教下小女儿常与小伙伴们一起地摆弄起梭线,稚嫩的手指开始触摸古老的经纬。第六代传承的星火,已然在这充满织机声的家中点亮。

在探寻红安大布的一天中,我们了解到的不仅是红安大布的精美,还有深藏背后的文化传承。陶文成师傅“织机之家”的故事让我们懂得:记录、传播这份坚守的温度,让更多人听见那穿越时空的织机声,是守护文化根脉不可或缺的力量。长胜街红安大布的光华,必将在这样的守护与传递中,历久弥新,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