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学习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相关内容,2025年7月4日,巢湖学院“赴梅渚镇儿童教育帮扶团”奔赴郎溪县一里巷非遗文化展示区,借墙面展陈、场景复原、活态展演等多元形式,探寻姚村云舞、跳五猖等十余项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 。
非遗墙绘:浓缩古邑文化基因
踏入一里巷,长约百米的“千年古邑 魅力非遗”文化墙率先映入眼帘,其以立体“文化图鉴”之姿,铺展郎溪非遗传承脉络。墙面上,姚村云舞追溯至明代,跳五猖将士们刚劲舞姿、神秘脸谱的符号;侯村蜜枣制作技艺里,大小锣鼓传承谱系。十余项非遗项目借由百组简洁文字、两百余张珍贵影像,勾勒出郎溪自东晋建县以来,从农耕社会民俗滥觞到当代文化振兴的完整文化肌理。
图为郎溪古镇。王蓉蓉供图 |
凝视墙上画面,实践团成员发现,创作者并未赘述非遗传承的遥远过往,而是聚焦于一辈辈传承人的生活日常——姚村云舞老艺人清晨擦拭“云片”道具的剪影、跳五猖传承者深夜钻研动作改良的侧影,都被悄然融入墙绘细节。
活态传承:非遗融入生活场景
一里巷绝非仅供参观的静态“文化展陈馆”,当地文化部门与非遗传承人们达成共识,定期组织姚村云舞、跳五猖传承队伍开展“活动,让传统艺术彻底从节庆舞台“走进”居民日常。每年活动日,姚村云舞舞者们手持长约1.2米的“云片”翻转腾挪,蓝白相间的桑皮纸道具在阳光下似云朵流动;跳五猖将士们步伐刚劲,绘着青、红、黑、白、黄五色脸谱的面具威严庄重,锣鼓手敲击着···············锣鼓,“咚咚锵锵”的声响与围观居民的喝彩声交织,重现民俗活动独有的热闹烟火气。
图为姚村云舞 。王蓉蓉供图 |
实践团虽错过活动,却从街巷气息里捕捉到活态传承注脚。几位纳凉老人围坐,谈及非遗,眼角笑出纹路:"我们小时候,这是过年才有的热闹,娃娃们也爱看!"不远处巷道,孩子举彩纸糊的简易"云片"追跑。老人的熟稔骄傲、孩子的好奇向往,尽显非遗已如基因融入这片土地日常,持续传递生机。
图为郎溪非物质文化类。王蓉蓉供图 |
文化赋能:激活古巷发展潜力
一里巷非遗展示区的落地运营,为郎溪县非遗传承探索出"沉浸式体验+活态化传承"的创新路径。当古老民俗技艺与充满烟火气的生活场景深度交融,郎溪非遗正式挣脱"博物馆式保护"的桎梏﹣﹣游客踏入一里巷,可沿着文化墙"溯源非遗历史",在传承人家中"体验技艺制作",于街巷广场"围观话态展演",构建起"认知 - 体验 - 传播"的完整非遗接触链条。这种创新模式下,郎溪非遗以更鲜活的姿态、更亲近的距离,续写着千年古邑的文化传承故事,让非遗真正扎根生活土壤。
在郎溪一里巷非遗传承实践的全程观察中,巢湖学院"赴梅渚镇儿童教育帮扶团"以青春视角见证着古老文化的现代重生。成员们用镜头记录墙绘里的传承细节,用文字梳理活态展演的传播价值。千历史的文化瑰宝,会在时代浪潮中,借由青春力量的传播推广、创新思路的赋能加持,绽放更耀眼光彩,续写传统与青春深度交融的传承新章,为文化传承注入青春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