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贯彻高校服务地方发展的目标,提升青年学生参与基层治理与乡村振兴的能力,2025年7月7日至10日,安徽理工大学数学与大数据学院“益行新发·振兴同行”暑期社会实践团赴宣城市郎溪县新发镇,开展为期四天的乡村调研与社会服务活动。实践团围绕产业发展、基层治理、公共服务、青年就业、文化传承等议题,深入九个行政村、三家重点企业与两处红色教育基地,开展实地调研、问卷收集与主题宣讲,探索乡村振兴的有效路径。
深入九村调研,探寻产业与治理新路径
团队首先走访了涧西、官桥和新发三村,重点调研了当地的苗木种植、柑橘产业以及智慧村务等发展模式。在涧西村,团队了解了“红叶领航·花木涧西”品牌如何推动花卉产业发展,通过订单式种植和电商一体化销售助力村民增收。在官桥村,“红美人”柑橘种植项目也带动了周边村民就业,助推农业经济发展。团队还调研了新发村的“智慧村务”系统,深入了解该系统在医保办理、农机预约等民生服务中的实际应用。
实践团陪同涧西村主任王云霞实地考察花卉基地(摄影 贺玉灵)
此外,团队还走访了花园、北山、东夏和大圻四地,调研了“光伏+农业”、“节水滴灌”、“水产养殖+农田改造”等多种融合发展模式。在花园村,光伏电站不仅为村集体带来了稳定收益,还通过“电力爱心超市”激励村民参与志愿服务,促进了社区建设。北山村和大圻村则分别通过耐旱型苗木和小龙虾养殖为主的产业模式提升了农业效益与村民收入。
实践团实地考察官桥村红美人柑橘养殖基地(摄影 贺玉灵)
实践团调研参观花园村电力爱心超市(摄影 朱邵敏)
在庄沿与双桥两村,团队关注“再生稻+机械化”种植与整村脱贫后的产业提升策略。实践团通过观察无人机作业、走访水渠建设现场,分析现代农业提效路径,并就排水系统老化等制约因素向村干部提出调研建议。
实践团向双桥村村支书了解村庄情况(摄影 王照乾)
企业走访联动,调研绿色转型与产业支撑
为了进一步了解乡村地区的产业生态,团队走访了三家重点企业。安徽中再生资源有限公司依托央企背景,通过废钢回收、资源再生等业务,不仅促进了本地就业,还推动了绿色技术的应用。
实践团随企业负责人李燃实地调研企业内部(摄影 王照乾)
翰昌纸业有限公司依托智能制造与本地用工优势,形成纸板加工与区域协同的中小企业联动网络。润祥橡胶新材料有限公司则依托“研发—生产—出口”闭环模式,与多所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带动本地青年就业。
实践团实地调研翰昌纸业有限公司(王照乾 摄影)
追寻红色足迹,汲取精神力量
在调研期间,实践团还前往姚村苏维埃旧址与毕桥夏雨初烈士陵园开展红色教育。在讲解员带领下,成员们重温革命历史,追忆先烈事迹,并在旧址前重温入党誓词,进一步增强青年群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为此次调研注入了厚重的精神内核。
实践团聆听讲解员对夏雨初烈士陵园的讲解(摄影 王照乾)
实践成果汇报,共话校地合作新模式
7月10日,团队与合肥工业大学的实践团在新发镇举行了联合调研交流会。双方团队围绕产业发展、基层治理、文化传承等议题分享了调研成果和经验,进一步加深了校地合作的深度与广度。新发镇党委副书记在总结发言中充分肯定了高校学生的调研成果,并表示将继续推动“青年+基层”的联动机制。
于新发镇人民政府会议室作社会实践总结代表发言(朱邵敏 摄影)
通过此次实践调研,安徽理工大学的学子们深入了解了乡村振兴的多维内涵与发展路径,在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中提升了自身的社会责任感与专业能力,为今后参与乡村振兴和地方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撰稿:孙佳豪、刘浩东
图源:王照乾 贺玉灵 朱邵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