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实验室到产业园:山大科创实践团成员的 “重油轻质化” 成长手记(一) 索君成
“原来工业级电源的维护周期要考虑这么多现场因素,课本里的‘稳定性’三个字,在生产线前有了更具体的答案。”7 月 21 日,山东大学 “电能联动,‘重’焕新能” 科创实践团成员王同学在中冶焦耐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参观后,在笔记本上写下这样一句话。这个暑假,10 名跨专业学子围绕 “等离子体放电技术的重油轻质化” 项目开展实践,从图书馆的文献检索到实验室的参数调试,再到企业的实地探访,每一步都成为他们将理论转化为实践、在协作中突破自我的成长印记。
“以前总觉得电路设计只要满足参数要求就行,直到和能动学院的同学一起讨论,才发现电源输出必须匹配重油反应的能量需求。” 电气学院的郑同学回忆起实践初期的跨专业研讨,仍觉得收获满满。在兴隆山校区图书馆的首次会议上,电气学院成员聚焦 “脉冲放电电路优化”,能动学院成员则分析 “重油裂解反应机理”,当 “放电频率” 遇上 “组分转化率”,两个专业的思维碰撞让刘同学突然意识到:“技术不是孤立的,电源设计得再精密,不能帮重油实现高效轻质化,就是‘无用功’。” 那之后,他主动跟着能动学院的同学学习重油组分知识,在后续实验中,特意针对 “30Hz 脉冲放电” 做了多组稳定性测试,为最优方案提供了关键参数支撑。
对于能动学院的朱同学来说,实验室里的 “意外” 让她对 “科研严谨性” 有了更深的理解。7 月 6 日,团队在山东大学等离子体实验室测试 40Hz 高频放电方案时,反应釜内突然出现局部结焦。“当时大家都有点慌,毕竟之前的实验都很顺利。” 赵同学说,在王导师的指导下,团队暂停实验分析原因 —— 高频放电导致电极局部能量密度过高。“我们之前只关注转化率,却忽略了高温可能带来的结焦问题。” 随后,她和团队成员一起查阅资料,将单电极改为多针状电极,重新实验后果然解决了问题,重油转化率还提升到了 42%。“那一刻我明白,科研不是‘按部就班’,而是要预判风险、及时调整,每一个细节都可能影响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