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头:泰州7月24日电(通讯员 吕蕊月)
导语:
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社区志愿服务如一缕暖阳温暖人心。7月24日,东安社区联合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举办了一场趣味数学公益体验活动,通过故事讲述、游戏互动、手工制作等丰富形式,为社区幼儿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的数学启蒙课。这场活动不仅让孩子们在轻松氛围中感受数学乐趣,更让志愿者在奉献中收获成长,生动诠释了"志愿服务暖人心,知识传递促成长"的美好内涵。
正文:
2025年7月24日,南京师范大学泰州学院“红心研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用生动的数学故事引入、趣味闯关游戏互动、创意手工制作等多样形式,为社区里的小朋友们搭建了一座通往数学乐园的奇妙桥梁。这堂充满暖意的公益课上,孩子们在欢声笑语中轻松接触了数学知识,在动手实践里悄悄埋下了对数字的好奇种子;而志愿者们在耐心引导与陪伴的过程中,不仅感受到了童真的美好,更在付出与收获的双向互动中实现了心灵的成长,生动印证了“付出善意收获温暖,传递爱心收获力量”的志愿服务意义。
聚焦教学难点 创新思路寻突破
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往往让幼儿难以理解,传统教学中机械的知识灌输容易导致孩子产生抵触情绪。为解决这一问题,志愿者团队通过走访幼儿园、咨询幼教专家等方式开展前期调研,最终确立了"生活即数学,游戏即学习"的教学思路。"我们希望打破'数学=计算'的刻板印象,让孩子们发现数学是有趣的、有用的。"团队负责人表示,筹备过程中始终围绕幼儿的认知特点设计活动内容。
细致筹备筑基础 用心打磨保质量
为确保活动效果,志愿者团队投入大量时间进行筹备工作。他们将数学知识点拆解为幼儿易懂的生活场景,制作了包含实物图片、卡通插画的教学卡片;准备了印有数字和图形的小书包、拼图等实用奖品;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合理规划活动节奏,确保动静结合、张弛有度。经过多次试教调整,最终形成了故事导入、游戏体验、手工实践、总结分享四个环节的完整活动流程,为活动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情境故事引兴趣 互动问答学数字
活动伊始,志愿者们用绘声绘色的《小兔子拔萝卜》故事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通过"兔妈妈拔了6个萝卜,小兔子拔了3个萝卜,一共拔了多少个"等问题,自然引入数字和加法的概念。孩子们被故事情节吸引,纷纷举手回答问题,"6加3等于9!""我家也有小兔子玩偶,我会数它有两只长耳朵!"活泼的互动让原本抽象的数字变得鲜活起来,课堂气氛迅速升温。
角色扮演融教学 合作游戏悟方法
角色扮演环节让孩子们在体验中学习知识。志愿者设计了"蔬果超市"情境游戏:孩子们分别扮演收银员、顾客、理货员等角色,在"购买蔬果"的过程中练习数字认读、数量计算和货币换算的基础概念。"我买两个苹果,用5元钱!"一名小顾客认真地对"收银员"说。通过模拟生活场景的互动,孩子们不仅掌握了基础数学知识,还学会了沟通合作,展现出超出预期的专注力和表现力。
动手创作学图形 实践操作获认知
手工制作环节成为孩子们探索数学世界的重要途径。志愿者们提供彩纸、剪刀、胶水等材料,指导孩子们剪出不同形状的纸片,拼贴成花朵、小动物等创意作品。"这个小鱼的身体是椭圆形,尾巴是三角形的!"孩子们一边制作一边交流发现。在"黏土变变变"活动中,大家用黏土捏出数字造型和几何图形,在塑形过程中加深了对图形特征的理解,志愿者们则用通俗的语言解释其中的数学原理,让抽象概念变得直观可感。
趣味闯关赢奖励 快乐学习长本领
丰富多彩的数学小游戏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巩固知识。"数字接龙"游戏里,孩子们按顺序报数,锻炼数字序列认知;"图形找朋友"活动中,大家在图片中寻找隐藏的几何图形;"迷宫寻数字"挑战中,孩子们专注地沿着数字路线走出迷宫。每个游戏完成后,志愿者都会给予口头表扬和小奖励,孩子们的参与热情越来越高,不少孩子主动向志愿者请教难题,展现出强烈的求知欲。
志愿奉献有收获 经验总结促提升
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围坐在一起交流心得。"看到孩子们从羞涩到主动参与,我感受到了陪伴的力量。"一位志愿者分享道。大家认为,此次活动成功的关键在于将数学知识生活化、游戏化,未来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学道具,增加个性化指导,让不同认知水平的孩子都能有所收获。团队计划收集孩子们的反馈意见,对活动内容和形式进行优化,为后续活动积累经验。
爱心传递暖社区 知识种子盼发芽
此次东安社区趣味数学公益活动,用创新的教学方式为孩子们打开了数学世界的大门,用真诚的志愿服务为社区注入了温暖活力。志愿者们用专业和耐心点燃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让数学学习变得生动有趣。未来,社区将与志愿者团队持续合作,常态化开展此类公益教学活动,让更多孩子在趣味体验中爱上数学,让志愿服务的种子在社区土壤中生根发芽,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者署名:通讯员 吕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