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密码:德江傩堂戏博物馆探秘

7 月 16 日,“婀娜多姿”文化传承团接续傩文化调研行程,走进德江县傩堂戏博物馆,通过系统参观馆藏展品、体验数字化展陈项目,全面梳理傩文化的历史脉络与文化体系。作为全国唯一以傩堂戏为专题的县级博物馆,德江县傩堂戏博物馆自 2008 年建成开放以来,已累计收藏傩文化相关文物 1200 余件,年均接待观众 8 万人次,是黔东北地区傩文化保护、研究与传播的核心平台,此次探访为团队成员构建了系统化的傩文化认知框架。
博物馆主体建筑采用黔东传统民居风格,青瓦白墙间点缀着傩面具浮雕装饰,入口处的铜制对联 “千年傩戏传文脉,万载面具映民心”,精准概括了馆内展品的文化内核。步入一层序厅,一面长达 15 米、高 3 米的 “傩面文化墙” 瞬间吸引团队成员的目光,墙上陈列的 56 件傩面具涵盖了傩堂戏 “生、旦、净、丑” 四大行当及 “神、人、鬼” 三类角色,从明代的木质素面面具到现代的彩绘布艺面具,时间跨度近 400 年,直观呈现了傩面具的形制演变。博物馆副馆长唐晓娟全程陪同讲解,她指出,傩面具不仅是傩戏表演的核心道具,更是傩文化中 “人神沟通” 的媒介,不同角色的面具在造型、色彩、纹饰上均有严格规范,例如 “开山将军” 面具必用红色为主色调,额间雕刻火焰纹,象征驱邪镇煞的神力;“唐氏太婆” 面具则采用圆润线条,面部以黄色为底,眉眼处刻画皱纹,体现慈祥护佑的特质。
在一层 “傩戏道具展区”,两件清代光绪年间的傩戏法衣成为焦点展品。其中一件暗红色缎面法衣长 1.2 米,袖宽 0.8 米,衣身用金线绣制 “二十八星宿” 图案,袖口、下摆处装饰 “回” 字纹与 “云纹”,经文物修复专家检测,金线材质为纯金与蚕丝混合编织,虽历经 130 余年,仍保持良好的光泽度;另一件蓝色棉布法衣则绣有 “十二神兽” 纹样,衣料上留存着明显的使用痕迹,领口处的磨损记录着其在百余场傩戏仪式中的历史。唐晓娟介绍,这两件法衣均为 2010 年从德江县稳坪镇铁坑村征集而来,属于当地安氏傩戏家族的祖传物品,其绣制工艺融合了黔东苗绣与湘西风绣技法,是研究清代西南地区民间刺绣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为提升展品的可感知性,博物馆在两件法衣旁设置了 AR 互动设备,团队成员通过手机扫描展品旁的二维码,屏幕上立即呈现出虚拟法师穿戴法衣、手持师刀跳傩的动态场景,清晰展示了法衣在傩戏表演中的穿戴方式与动作配合。
二层 “傩戏技艺展区” 以 “活态传承” 为主题,通过图文展板、视频播放、实物演示等多种形式,系统介绍傩堂戏的表演技艺。展区中央的多媒体屏幕循环播放 “开红山”“踩红铧”“上刀山” 等傩戏绝技的表演视频,画面中,传承人赤脚踩在烧红的铧铁上,或用尖刀刺入头顶穴位,其惊险场景令团队成员屏息凝神。唐晓娟解释,这些绝技并非单纯的技艺展示,而是傩戏 “祭祀祈福” 功能的体现,例如 “开红山” 绝技通常在傩戏仪式的 “过关” 环节表演,象征为信众破除灾祸、求得平安,其背后蕴含着古代民间对人体穴位、气血运行的认知,以及传承人长期的体能训练与技巧积累。展区内还设置了 “傩戏手诀体验区”,通过透明触屏设备,团队成员可跟随虚拟演示学习 “三山诀”“五雷诀” 等基础傩戏手诀,设备会实时纠正动作角度,帮助成员理解手诀在傩戏中的象征意义。
在二层 “互动体验区”,团队成员参与了 “傩面具彩绘” 实践活动。博物馆工作人员为每位成员提供空白的木质傩面具坯与专业颜料,成员们在参考传统纹样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审美进行创作。队员李娜在 “傩公” 面具的眼部周围添加了几何纹样,将传统角色与现代设计元素结合,其作品被博物馆收录至 “青少年傩文化创意作品集”,将用于后续的中小学非遗科普活动。唐晓娟透露,博物馆每月定期举办 “傩文化工作坊”,内容涵盖傩面具雕刻、傩戏唱腔学习、傩舞体验等,2024 年以来已累计开展活动 24 场,吸引 1200 余名青少年参与,有效推动了傩文化的年轻化传播。
 
来源:河海大学婀‘傩’多姿——数字赋能非遗傩文化传承实践团
时间:2025-09-02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