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大“滴水·文耕”渔港探秘,擘画非遗保护青年蓝图

滴水行动之海韵文耕小分队于7月12日进驻象山石浦渔港古城。在古镇的砖瓦之间,学生们展开深度调研:从妙趣横生的“公鸡成亲”婚俗,到凝聚匠心的传统鱼灯制作技艺,一探究竟。此次调研不仅是对古城600年渔文化脉络的系统梳理,更旨在提炼一份来自青年力量的保护创新方案。
 
一、古城寻踪:从海防重镇到渔商枢纽的历史解码
小分队走进石浦渔港古城,这座始建于明代的“月牙形”港湾,至今保留着碗行街、福建街、中街、后街四条总长1670米的古街。在宏章绸庄内,成员们通过海上丝绸贸易场景复原模型,梳理出“渔获上岸—绸缎外销”的产业链条;源生钱庄的古钱币展柜前,团队结合账本与算盘实物,解析清代渔商“以货易货”的结算模式。
“古城墙随山势起伏而建,五座封火墙如同历史坐标,将海防文化与渔商文明串联。”调研组汪同学在考察报告中写道。团队特别关注到古城“城在港上,山在城中”的独特布局,认为这种“山海嵌套”模式体现了古人“靠海吃海、以山护港”的生存智慧。 
二、鱼骨生花:非遗技艺中的生态美学实践
在探访古城文化的过程中,小分队遇见象山鱼骨造型艺术代表性传承人裘亚素并与其展开深度访谈。据裘亚素介绍,鱼骨画源自渔民将废弃鱼骨转化为祈福装饰的传统,2021年入选宁波市级非遗名录。其制作需精选鲻鱼、鲈鱼等本地鱼种的脊椎骨,经蒸煮脱脂、自然晾晒后,通过拼接定型形成花鸟、山水等意象。
在非遗传承人裘亚素的商铺里摆放着立体鱼骨造型和手工鱼骨画,成员们纷纷发出赞叹。“鱼骨的弧度与孔隙分布暗含几何美学,传统匠人虽无数学概念,却通过经验掌握了对称与平衡的精髓,”裘亚素在展示作品时讲解道,“鱼骨画非遗传承以立体造型为主,立体造型制作后多余的鱼骨则用于制作相框中的平面鱼骨画,平面鱼骨画是传承人对山鱼骨造型艺术的创新。”
访谈中,成员们重点关注技艺传承现况。裘亚素坦言:“年轻一代更倾向数字化创作,但鱼骨画的魅力正在于‘废物利用’的生态理念。”对于非遗技艺传承,裘亚素表示,她会前往一线课堂宣传推广鱼骨画非遗,也很愿意向真心求教的徒弟传授技艺。

三、鱼灯焕彩:传统工艺与现代创新的对话
在游览的过程中,团队注意到一家挂满鱼灯的店铺中坐着一位阿姨,她身前的桌上放着鱼灯的半成品。经询问得知这位阿姨是鱼灯制作技艺传承人,于是实践团队与鱼灯传承人展开访谈。据传承人介绍,石浦鱼灯可分为“动态鱼灯”与“静态鱼灯”两大类:动态鱼灯下有棍子,常用于大型鱼灯舞活动,其需通过竹篾定型、棉布裱糊、LED灯带嵌入等工序,实现“游动发光”效果,侧重实用性;静态鱼灯则侧重装饰性与环保理念。
成员叶同学在欣赏店内鱼灯展品时发出疑问;“这些鱼灯是如何上色的呢?”传承人回答道,大鱼灯基本上采用颜料涂画,而侧重观赏的小鱼灯则直接用带有颜色的布糊在竹篾上,再用其他颜色布料点缀即可。随后,传承人带我们欣赏了最新完工的象山黄鱼鱼灯和鲳鱼鱼灯。潘同学赞叹道:“这门技艺不仅需要制作人手巧,还需要制作人拥有超高的审美与绘画能力。”
四、公鸡代婿:渔家婚俗中的生存智慧与文化隐喻
在关帝庙民俗展厅,团队观看了古城特色戏剧——“公鸡成亲”,该戏剧向游客介绍了象山渔文化的婚嫁习俗。观看后团队在展厅内重点对“公鸡成亲”习俗进行考察。据记载,该习俗起源于明清时期东南沿海渔民“嫁鸡随鸡”的婚约信仰——当新郎因出海无法归期,便由小姑怀抱红布系颈的公鸡代行拜堂礼,寓意“宗族延续不可断”。
公鸡在洞房需圈养至新郎归来,这种‘活体象征’既是对婚姻的承诺,也暗含对海洋风险的无奈。成员汪同学在调研记录中写道:“新娘手持公鸡完成三拜礼时,我仿佛看到渔家女性在命运洪流中的坚韧。”

此次调研,宁波大学宁波大学滴水行动之海韵文耕实践团队形成逾万字的调研报告,提出“构建非遗技艺数字档案库”“开发渔文化主题研学课程”等建议。团队负责人表示:“从鱼骨画到公鸡婚俗,非遗的魅力在于‘见人见物见生活’。青年学子应成为文化基因的转译者,让传统技艺在新时代找到生存土壤。”
 
作者:叶范玙辰 来源:宁波大学教师教育学院
时间:2025-07-15 关注:
社会实践内容推荐
  • 漆艺传承新程,实践研讨启行
  • 漆艺传承新程,实践研讨启行
  • 关于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霖漆与共”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5年7月7日上午同湖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美术设计学院刘善林教授进行的一场研讨会
  • 07-15
  • 身临兵圣境,心悟孙子谋
  • 身临兵圣境,心悟孙子谋
  • 2025年7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兵译风华实践队踏入东营广饶孙子文化园,在行走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在观察中思考其当代价值。
  • 07-15
  • 益路童行青年团助力“520爱心暑托班”:情暖童心,筑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