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10日,曲阜师范大学兵译风华实践队踏入东营广饶孙子文化园,兵圣宫的庄严气息扑面而来。这座以兵家文化为核心的主题园区,像一本立体的历史书,将千年智慧与现代诠释交织成一幅生动的画卷,让实践队队员们在行走中触摸传统文化的温度,在观察中思考其当代价值。 站在展柜前,实践队队员们被一件件沉默的器物深深吸引。战国青铜戈的寒光里,仿佛还残留着沙场的肃杀;汉代铁甲的纹路中,依稀可见工匠对防御科学的精妙计算。当指尖轻触箭簇上的铜绿时,实践队队员们突然意识到:《孙子兵法》中"兵者,诡道也"的战术思想,从来不是悬在空中的哲学,而是凝结在这些器物设计里的生存智慧——戈头与木柄的连接角度暗含力学原理,甲片的叠压方式体现防御逻辑,连弩的机括结构折射出技术革新的轨迹。这种发现让实践队队员们震撼:原来兵家文化的传承,不只存在于古籍的字里行间,更活在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物质载体中。

图为兵家人物雕像展,高川雲供图
当那尊高逾五米的孙武雕像闯入视野时,实践队队员们的脚步不自觉地放慢——这位"兵圣"手持竹简,目光如炬望向远方,两千五百年前的风烟仿佛正从他飘动的衣袂间涌出。实践队队员们仰头凝视雕像基座,"慎战""全胜"的铭文在阳光下泛着青铜特有的冷光。轻声念出《孙子兵法·谋攻篇》的"上兵伐谋,其次伐交",穿堂风掠过,孙武手中的竹简似有沙沙轻响,仿佛在回应队员们跨越时空的诵读。这一刻队员们忽然懂得:兵法的精髓不在竹简的刻痕里,而在实践队队员们凝视时心底泛起的敬畏。

图为孙武像,高川雲供图
十二辆青铜战车组成的方阵横亘眼前。车辕上的矛戈虽已褪去锋芒,辐条间卡着的泥土仍带着战场的粗粝感。实践队队员们指尖抚过车轼上深浅不一的划痕,那些磨损的痕迹不像是箭镞留下的,倒像是长期捆绑兵器的绳索在实践队队员们触摸前便已反复摩擦而成。前排战车的车轭微微倾斜,与实践队队员们默诵的《九地篇》"并敌一向"的夹击之势悄然重合。原来战略的智慧,早已镌刻在队员们与器物的对话之中。 蹴鞠雕塑群前,孩童模样的陶俑或飞身抢球,或弯腰传球,底座上"兵无常势,水无常形"的铭文在阳光下格外醒目。控球的陶俑突然变向,那动作与队员们默想的"能而示之不能"的伪装术何其相似?笑声里队员们突然明白:孙武的智慧从未远离人间,它藏在实践队队员们孩童般的游戏里,活在实践队队员们世人的应变中。

图为蹴鞠之光场景群雕,高川雲供图
齐工开物展厅的青铜齿轮组前,巨大的水力机械缓缓转动,将《势篇》"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的抽象描述,转化为实践队队员们可触摸的物理运动。齿轮咬合间,"势"的概念从战略典籍中跃出,成为具象在实践队队员们眼前的机械韵律。展厅墙上镌刻的"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在机械嗡鸣中竟与队员们默念的"造势"理论产生了奇妙共鸣——原来等待东风的,不仅是赤壁的周瑜,更是当代青年人每个在时机中蓄势的灵魂。

图为齐工开物展厅,高川雲供图
日影西斜时队员们重回孙武雕像前,笔记本上记满实践队队员们的灵感:"兵车阵列可转化为物流调度模型""蹴鞠战术能启发团队管理"。晚风拂过,竹简轻颤,仿佛听见他说:"兵者,国之大事,然其道,可通于万物。" 归途车上,夕阳为笔记本上队员们的字迹镀上金边。从战车到齿轮,从蹴鞠到竹简,实践队队员们触摸到:孙武的智慧不是尘封的典籍,而是流淌在时光里的生存哲学。它警醒着实践队队员们对战争的敬畏,更指引着我们在现代生活中寻找兵法的当代注脚。(通讯员:王梦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