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机电工程学院23级安全工程一班实践队前往青岛海军博物馆,开展为期一天的实践活动。通过实地考察、专题交流、资料整理等方式,全面探寻人民海军从无到有、由弱到强的发展轨迹,深化国防教育认知。
作为全国唯一全面反映海军发展的军事博物馆,这里的室内展馆按历史阶段划分展区。实践队从“初创时期”展区开始,仔细观看1949年海军成立时的委任状、早期官兵使用的望远镜等实物,结合文献记载,梳理出“白马庙建军”“解放万山群岛”等关键事件的时间节点与战略意义。在“改革开放后”展区,队员们对比中外舰艇性能参数表,详细记录我国首艘核潜艇下水、航母辽宁舰入列等里程碑事件的技术突破,特别关注了国产舰载雷达、导弹系统的研发历程,不时用相机拍摄装备细节,标注技术迭代特点。
海上展区的舰艇群是实践的核心场所。登上我国第一艘驱逐舰鞍山舰,队员们分组行动:一组测量主炮口径、观察炮塔转向机构,了解其火力配置;另一组进入住舱、厨房,记录官兵人均居住空间、后勤保障条件,体会不同年代的生活变化。在自行研制的济南舰上,技术出身的讲解员详细介绍了舰载直升机起降平台的改装过程,队员们认真记录改装前后的战术功能差异,理解“小改动带来大提升”的装备升级思路。
陆上展区的航空装备与岸防武器前,实践队与博物馆研究部王主任展开座谈。围绕“海军与国家海洋权益”主题,王主任结合展区内的南沙岛礁模型,讲解了岸防导弹射程与岛礁防御的关系,队员们则提出“现代海战中陆基与海基力量如何协同”等问题,形成热烈讨论。随后,曾参与1988年赤瓜礁海战的退役老兵张同志,讲述了用冲锋枪击退来犯之敌的经历,手中磨出老茧的枪套实物,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敢于亮剑”的战斗精神。
实践过程中,队员们分工协作:有的负责拍摄展品并标注说明,有的采访工作人员整理口述史,有的统计不同时期海军军费占比、舰艇数量等数据。活动结束前,大家汇总资料,初步完成“人民海军装备发展与国家实力关联分析”的框架图,计划结合所学专业进行深入研究。
此次实践活动突破了单纯参观的模式,通过“观察记录—专题研讨—数据整理—成果初研”的完整链条,让队员们不仅全面了解了海军历史,更学会了将理论知识与实践观察相结合,深刻认识到“建设强大海军是实现民族复兴的重要保障”这一命题的现实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