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传承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昆明铁道职业技术学院2025年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团队——篾响笙歌,织绘侎乡彝章”团队,于7月9日在临沧市永德县乌木龙彝族乡,通过实地走访、亲身体验的方式对当地进行深度调研,深度挖掘俐侎族的非遗文化瑰宝。
清晨,团队成员们便来到了当地的街头巷尾。他们看到了早起的老人坐在门前,脸上满是岁月的痕迹。成员们鼓起勇气,走向一位戴着蓝色帽子的老人。“爷爷,您能给我们讲讲俐米人以前的故事吗?”一位成员轻声问道。老人先是一愣,随即露出了慈祥的笑容,缓缓打开了话匣子。从老人的讲述中,团队成员们了解到,俐米人有着悠久的历史,在过去的岁月里,他们凭借着勤劳与智慧,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成员们手中的纸笔快速记录着,生怕错过任何信息。
图一:调研团队与当地居民交流非遗认知情况 通讯员 王艳霞 供图
在下午,三下乡实践团队来到村寨,探寻俐米人“龙门调”非遗文化。在庭院中,团队成员们围坐在爷爷身旁,满怀期待地询问“龙门调”的相关知识。爷爷们耐心讲述,从“龙门调”的起源、发展,到其在俐米人传统节日、婚丧嫁娶等场合的演唱形式与独特意义,成员们认真记录。通过与爷爷们的交流,团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龙门调”的魅力与价值,也深刻感受到非遗传承的重要性。此次探寻,为龙门的传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访谈中,曹福昌老人现场演唱了《龙门调》,悠扬曲调中蕴含着俐侎人的历史记忆:相传古时,俐侎人先祖因不满强权压迫,举族迁徙,他们砍竹作筏渡大河、制弓箭射猛虎、劈芭蕉岭阻追兵,最终在新家园定居。为避免被原部落认出,他们创造了独特的语言、服饰与歌谣,《龙门调》便是这段抗争与新生史的“活化石”。
图二:《龙门调》传承人曹福昌演唱传统曲调 通讯员 王艳霞 供图
在傍晚时分,三下乡团队走进村寨,聚焦俐米人响篾乐器展开调查研究。团队成员们首先来到当地非遗传承人张贵妹的家中。传承人热情地向大家介绍响篾的历史渊源,它是俐米人文化中极具特色的乐器,在传统社交、节庆等场合扮演着重要角色。随后,成员们仔细观察响篾的制作工艺,从选材到编织,每一个步骤都蕴含着独特的匠心。在传承人指导下,感受其中的技巧与奥秘。此次调查研究,团队成员们深入了解了响篾的文化价值与传承现状,为后续助力响篾非遗文化的保护与传播积累了宝贵素材。
图三:团队成员研究乐器的制造与使用 通讯员 王艳霞 供图
三下乡团队满怀热忱,对俐米人特色乐器响篾展开深入调查研究。踏入屋内,团队成员们便被墙上悬挂的各式响篾吸引。传承人是一位身着传统服饰的老人,面容和蔼,眼神中满是对响篾技艺的热爱。她先是拿起一支响篾,现场演奏起来,那空灵而悠扬的乐音瞬间弥漫整个屋子,成员们听得如痴如醉。随后,老人耐心地向团队讲解响篾的选材,多选用冬季砍伐的韧性好、无损伤的竹子。在制作环节,从破竹、刮削到烘烤定型,每一步都饱含着巧思与经验,尤其是开簧步骤,对刀工要求极高,直接决定响篾的音色。团队成员们不仅认真聆听,还不时提出疑问,积极参与到简单的制作尝试中。在交流过程中,大家了解到响篾在俐米人传统节日、青年男女社交等场合都扮演着重要角色。此次调查研究,团队收获颇丰,不仅深度了解了响篾的制作工艺与文化内涵,更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积攒了力量。
图四:响篾传承人张贵妹展示乐器使用 通讯员 王艳霞 供图
此次对乌木龙彝族乡非遗文化的调查研究,让团队成员们深切感受到了当地非遗文化的独特魅力与传承困境。尽管目前在传承上面临着一些挑战,但令人欣喜的是,当地政府和民间力量已积极行动起来。相信在多方共同努力下,乌木龙彝族乡的非遗文化定能冲破阻碍,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继续书写属于它的璀璨篇章,为中华文化的多元画卷添上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