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诱惑"知风险,践行"行动"护健康: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走进宁安社区

  
  (通讯员:龚琬婷 李静)7月24日上午,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走进武汉市宁安社区,开展了一场主题为“校门口的‘诱惑’与‘陷阱’——路边摊健康安全指南”的科普活动。活动现场,食品科学技术学院博士研究生潘晴彦、硕士研究生杨依倩通过趣味讲解、互动实验和情景游戏,向社区小朋友们生动揭示了路边摊的潜在风险,并传授了健康饮食的实用技巧,让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到了重要的食品安全知识。
  "诱惑"迷人眼:细数路边摊五重隐患
  活动伊始,讲师潘晴彦以贴近孩子们日常生活的问题开场:"放学路过校门口,是不是总被炸串、辣条的香味吸引?觉得偶尔吃一次没关系?"这个接地气的提问瞬间引发了小朋友们的热烈讨论。她通过一张张真实的图片和案例,循序渐进地揭示了路边摊背后可能隐藏的健康风险:"大家看,这些摊位大多没有经营许可证和卫生许可证,使用的食材和调料来源不明,甚至连制作工具都可能卫生不达标。"当展示到某些食品可能含有致癌物或使用过期原料时,小朋友们不约而同地发出惊讶的呼声。
  在"路边摊高危TOP5"趣味科普环节,潘晴彦用孩子们熟悉的零食举例,将专业知识转化为生动易懂的语言:"炸串的油反复使用会变黑发黏,就像这个小视频展示的,会产生致癌物苯并芘,长期吃可能伤肝;辣条可能是'五毛食品',包装上没有正规厂家信息,生产环境脏乱,添加剂超标会让我们的嘴巴发麻、胃烧得慌……"小朋友们瞪大眼睛看着对比实验图片,有的已经开始小声讨论起来。"老师!那如果真的很想吃怎么办?"一个扎丸子头的小姑娘迫不及待地举手提问。潘晴彦微笑着回答她:"别急,接下来我们会教大家如何用'火眼金睛'避开这些健康陷阱!"
  图1博士团成员潘晴彦与孩子们积极互动(龚琬婷 摄)
  "行动"护平安:传授健康选择四要诀
  讲师杨依倩以生动的互动方式,为同学们总结出四个实用要诀:"第一,看摊位卫生——优先选择有防尘罩、摊主戴手套的摊位;第二,查包装信息——遇到'三无'食品要果断拒绝;第三,辨食材颜色——过于鲜艳的糖葫芦、辣条可能添加了过量色素;第四,控食用频率——再喜欢的路边摊,也不要多吃!"她一边讲解,一边展示正反面案例的对比图,小朋友们纷纷举手分享自己的观察:"那个炸串摊的油都发黑了!""我妈妈说过,包装上没有字的零食不能买!"
  在最后的实践环节,杨依倩设计了"健康小侦探"挑战:"现在,请用刚学的四要诀,判断这几个摊位安不安全!"屏幕上依次出现六组摊位照片,同学们热烈讨论,有人指着露天冰粉摊大喊:"这个不行!没有遮挡!"也有人发现烤红薯摊符合所有安全标准。杨依倩最后强调:"记住,家里带的水果、水煮蛋才是最优选。如果实在想吃路边摊,一定要用'四要诀'保护自己!"孩子们齐声回应,俨然已是一群合格的"健康小卫士"。
  图2博士团成员杨依倩给孩子们分享健康替代方案(龚琬婷 摄)
  本次活动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将专业的食品安全知识转化为孩子们听得懂、记得住、用得上的生活技能。博士团成员王燕燕在活动后感慨道:"孩子们从'好奇想吃'到'懂得辨别'的转变,正是科普的意义所在——我们不仅要传递知识,更要种下健康意识的种子。"社区负责人也表示,此类活动有效填补了家庭与学校食品安全教育的空白,为儿童健康成长筑起了一道科学防线。未来,博士团将继续深入基层,让食品安全科普的"行动力"守护更多家庭的"健康力"。
  图3活动结束后博士团成员与孩子们合影留念(龚琬婷 摄)
  作为一支由华中农业大学食品科学技术学院硕博研究生组成的专业科普团队,"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自成立以来,已累计开展科普活动200余场,惠及群众超万人次。团队始终秉持"用专业守护餐桌安全"的理念,通过"实验室+社区"的创新模式,将前沿科研成果转化为通俗易懂的食品安全知识。
作者:龚琬婷 李静 来源:华中农业大学“食品安全与营养中国行”博士团
时间:2025-07-25 关注:
    扫一扫 分享悦读
社会实践活动推荐
  • 明辨"诱惑"知风险,践行"行动"护健康:华中农业大学“
  • 艾力的羊还没找着,孩子们的梦想已起飞!切吉村推普小
  • 巢湖学院赴巢湖乡镇“献血赋能·健康调研”宣传团实践
  • 巢湖学院学子“三下乡”实践纪实:环湖科普行 传递献血
  • 医路星火照乡途:安徽医科大学临床医学院三下乡实践纪
  • 曲园学子暑假社会实践:工阅童行,服务托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