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汤汤,奔涌千年,流淌着华夏文明的血脉,也承载着无数沿岸古镇的兴衰荣辱。大运河宿迁段坐落着一个运河小镇——皂河古镇,青砖黛瓦间弥漫着历史的沉香,而比这更沁人心脾的,是“乾隆贡酥”店内飘出的酥香。两百年间,酥香流转,一直深受宿迁百姓喜爱。
然而,传承到第九代时,因家族“传男不传女”的古训,“乾隆贡酥”一度遭遇家族传承的断档危机。当时,面对哥哥叶荣华一心想要成为工程师,不愿继承祖业的状况,妹妹叶书华以放弃学业为代价,毅然选择用少女稚嫩的双手,托起了这份沉甸甸的家族传承。
时光荏苒,银白渐渐浸染了青丝,当年托起叶氏传承的小姑娘如今已经是古稀之年。7月14日,南京财经大学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古运新声”来到了皂河古镇,探寻这位十代唯一女传人背后的非遗传承之路。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叶书华)
乾隆钦点成佳话,百年酥香溯本源。“贡酥传到我这儿,是第九代了。原本这不叫贡酥,就是烧饼,是乾隆皇帝下江南,尝了之后,才有这个名字。”面对青年采访队员,叶书华娓娓道来,沉稳的语气里透着对贡酥光辉历史的自豪。
通过叶书华奶奶的介绍,队员了解到“乾隆贡酥”背后的故事:百年之前,乾隆皇帝二下江南,途经宿迁,至皂河镇龙王庙休息。旅途舟车劳顿,皇帝不思茶饭。闭目养神之际,忽然一阵微风,乾隆皇帝顿觉香气扑鼻。立刻命人将面前一盘不起眼的酥饼呈上前来。皇帝食之大喜,赞不绝口,当即召见叶家烧饼传人,并封其为御厨,随驾至京城。此后,因受到了皇帝青眼,“烧饼”也就成了“贡酥”,而这位御厨叶仲兴,就成为后来乾隆贡酥的第一代传人。
九代第一女传人,矢志传承贡酥香。“听说叶家做贡酥的技法从来传男不传女,您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成为了贡酥的第九代传人呢?”团队学生记者真诚发问。伴着旁边新出炉贡酥冒出的热气,叶书华奶奶微微一笑,随着面颊两侧岁月的沟壑皱起,当年的故事缓缓展开:“那时本来应该是我哥哥叶荣华继承,但是我哥哥他去南京工程学院上大学,铁了心未来想做工程师,不愿意学做贡酥的技法。祖业传了这么多代,必须不能断。虽然前面没有女人学做贡酥的先例,但哥哥已经不愿意做了,加上我从小就喜欢做贡酥,就主动跟家里人说,我要试试。”
听到这里,记者不由得紧张起来。决意要走一条没人走过的路,往往都要顶着巨大的压力。“您父亲最后在什么情况下同意了呢?”叶书华奶奶拧起眉头,“当时我父亲也纠结了特别久,但这门手艺总得有人传承下去,最后还是让我挑起了传承贡酥的担子。”
荣华、书华,两个饱含了父母殷切期盼的名字,但最后却是荣华读了书,书华承了业。“放弃上学,您感到可惜吗?”“都是为了传承啊!而且我从小就体会到了父亲做贡酥的辛苦,也愿意为他去分担。”说罢,叶书华奶奶长舒一口气。“为了传承”,短短四个字背后,是当年的叶书华延续家族荣光的担当,是贡酥前八代传人不约而同的坚守,更是叶氏整个家族要共同守护的立业之基。
此刻不远处的灶台,锅炉里火焰升腾,噼啪作响,这是给过去的坚守,最好的回答。

(图为团队成员采访刘大勇)
子承母志续酥香,市级非遗传美誉。 看着玻璃墙后忙碌的身影,叶书华会心一笑:“现在我老啦!贡酥主要都是我儿子在经营了,他做的,可比我好!”团队成员了解到,现在“乾隆贡酥”主要由叶书华奶奶的儿子——第十代传人刘大勇经营。从母亲手中接过这门手艺,刘大勇立誓要把它继承并发扬光大。2002年,经国家工商总局注册成功“皂河叶家”商标,对其进行了有效保护。到如今,乾隆贡酥(皂河叶家贡饼)制作技艺已被列入宿迁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图为乾隆贡酥的江苏省级非遗牌匾)
虽然如今的叶书华已经74岁高龄,但凭着对贡酥传承的一腔热爱,在2025年1月,叶书华走进了中国大运河博物馆非遗大厅,展示贡酥制作技艺。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都能够体验和学习到乾隆贡酥独特的纯手工开酥技艺。叶奶奶同样热情招呼团队成员们走进操作间,近距离观看贡酥的制作过程。结合了现代锅炉更加合理的烤酥工艺,现在的贡酥制作过程已经越来越卫生、高效。
新一锅贡酥又出炉了,另外还有新产品“皂河小脆子”推出。成员们就当下爆火的“苏超”比赛,也向刘老师展示了衍生的周边产品。刘老师表示,他从队员们的分享中汲取了新的灵感,将来也会与不同的活动、赛事进行联动,在宿迁市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进一步给传统非遗制作技艺注入新时代的活力。
(通讯员:徐风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