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郭星娴)七月的十堰,暑气蒸腾,却掩不住一段红色记忆的炽热温度。2025年7月7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铁脉薪传实践团的四名成员,怀着崇敬之心走进何家坤先生的家中,在这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徐徐展开,铁道兵的峥嵘岁月透过泛黄的记忆碎片,在新时代青年面前铺陈出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何家坤先生生于云南,长于湖北,铁道兵军营的烟火气浸润了他的童年,他是铁二代,更是铁道兵精神的传播者,其话语中透着与生俱来的使命感。客厅墙上悬挂的老照片里,身着军装的父辈目光坚毅,那是1960年入伍的铁道兵战士何家坤父亲的青春印记。采访中,何老先生(何家坤父亲何正福)的只言片语被儿子细心捕捉、串联,这位曾在机械连驾驶过推土机、铲运机等大型设备的老兵,64年提干后担任司务长,将云南宣威火腿的香气带进了北方战士的餐桌,“当时部队多是山东、东北兵,领导说‘让宣威来的同志管后勤,大家能尝尝地道火腿’”,何家坤的讲述让艰苦岁月里的生活智慧跃然眼前。
(图为团队成员慰问何正福老先生以及何家坤先生 来源:宣发部)
当实践团成员提及探访红卫铁路线、老营革命烈士陵园的经历时,何家坤的语气变得凝重,“平均两公里牺牲3人”,这组数据是铁道兵用生命书写的建设史诗。他指向地图上的贵昆线、襄渝线,讲述着父亲参与修建的铁路如何打破“云南到内地需经越南绕行”的困局,让“从贵州走”不再因匪患而成为奢望。杨连第的故事在访谈中被反复提及,这位铁道兵五大英雄之一,作为后勤系统的代表,其事迹被王震、洪学智等将军题词铭记。“英雄必须从基层产生”,何家坤强调着那个时代的价值取向——52位一级英雄、两位特级英雄,都是在炮火与钢轨间淬炼出的真金。实践团成员翻阅他创作的《铁道兵颂》手稿,字里行间满是对“舍生忘死、有信仰”的群体的礼赞。
从铁一师到中铁十一局,从成昆铁路到匈塞铁路的国际输出,铁道兵精神在时代更迭中不断生长。何家坤先生特意讲述了卢春房的成长轨迹:这位从机械营走出的院士,在西南交大深造后重返一线,成为中国高铁的奠基人之一。“他对普通群众亲切,对老同事尊重”,这样的细节让“低调务实”的铁道兵作风变得可感可知。当被问及脱下军装的感受时,何老先生一句“难过啊”道尽复杂情愫,但正是这次“兵改工”的转型,让铁道兵精神突破军营边界,在全球化浪潮中书写新篇。铁脉薪传实践团成员深刻体会到:从抗美援朝的战场到“一带一路”的铁轨,变的是任务形态,不变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这正是何老先生当年瞒着家人参军时,藏在心底的朴素信念。
夕阳西下,采访接近尾声,何家坤将整理好的20余首诗词、铁道兵历史资料交给实践团,扉页上题着“铁脉永续”四字。铁脉薪传实践团成员明白,此次探访不仅是收集史料,更是接过了精神的接力棒。那些沉睡在烈士陵园的忠魂、坚守在铁路沿线的老兵、传承记忆的后人,共同构成了中国铁路事业的精神基座,而这基座之上,正矗立着令世界惊叹的中国高铁丰碑。湖北汽车工业学院铁脉薪传实践团的寻访仍在继续,他们用镜头记录铁轨的延伸,用笔触传承精神的厚度,让铁道兵的故事在时代中焕发新的生命力——这或许就是对“铁脉薪传”四个字最生动的诠释。
(图为何正福老先生、何家坤先生以及实践团成员合照 来源:宣发部)